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溫州新年酒席風俗與溫州方言之間的關系?請詳細描述,謝謝!!!!急急急急急急!!!!!

溫州新年酒席風俗與溫州方言之間的關系?請詳細描述,謝謝!!!!急急急急急急!!!!!

開門炮:初壹淩晨,家家戶戶第壹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壹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壹般是先放小鞭炮壹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壹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竈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壹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壹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壹清早,舊有"行香"之俗。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壹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願。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壹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壹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壹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

早點:正月初壹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壹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鹹,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壹碗粉絲,上面放壹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

拜年:初壹晨起,先在家內,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裏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壹不走親戚。拜年時間壹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壹般親戚家裏去,都要帶禮品。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壹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遊壹帶,在剛結婚的第壹個春節,女婿到嶽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壹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幹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壹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嶽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裏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飯,壹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雲:"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後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後,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春節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壹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麽,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壹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時壹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壹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鐘,或擺大元寶。左右有壹對大錫臺(有的重百余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臺、大蠟燭外,還有壹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壹鬥糯米和紅糖制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征財源進門。

新春開筆: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壹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

擺元寶: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於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櫃、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壹個小元寶。

穿新衣:初壹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

出行:正月初壹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竈神前燒香,然後拿壹空鍋,中放壹勺,用力旋轉,根據最後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壹人持剪前去,然後聽見和記住遇見第壹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壹半,歸來占蔔,這叫"香蔔",俗叫"蔔剪聽"。

喜口彩:每逢過年,溫州壹帶民間喜討口彩,只準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壹祥。"(清孫同元《永嘉聞見

送元寶:初壹日,有人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沿門挨戶送吉利話,由壹人打著竹板,現編俚語,壹人搖春柴(樟樹枝葉)專門應"好",這叫"送元寶"或"喊元寶"。

賣技:在蒼南、平陽壹帶,正月初壹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著燈籠,上人家門口高聲頌吉祥詞,俗稱"賣技"或"賣奇"。所到人家則送些年糕、香煙或紅包,三宵乃止。

新年鼓:元旦期間,民間還有文化娛樂活動,如新鼓和吹打樂。

舞龍燈:春節民間有舞龍習俗。在平陽,十余人手擎彩龍,至廟宇和大戶門前舞龍,主家酬以紅包、年糕、糖果。

迎年:在平陽等地,元日午夜人們設香燭於室,並在神前放爆竹,謂之"迎年"。

點歲燈:從初壹至初五,每夜在寢室中燃燈,直到天明,名曰"歲燈"。

迎竈神:在平陽等地,初三淩晨或初四夜有迎竈神的習俗。

收珍:正月初五日,每戶人家把除夕擺在中堂上的祖先畫像及各種珍品和字畫等物收攏藏放起來,這叫"收珍"。

新年禁忌:舊時,正月初壹不煮飯(除夕多留飯於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擔水、不串門、不縫針線。

團拜:建國後,因為夏歷新年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國政府規定為"春節"。在溫州,每年春節時間,黨委和人民政府在元旦要舉行"團拜",也就是集體拜年。

電話拜年:拜年,是祝賀在新的壹年中,生活更好,事業更旺,人更健康。

擁軍優屬和擁軍愛民:現在春節期間,還舉行擁軍優屬、擁軍愛民座談會和聯歡會,以增強軍民團結。

紹興過年習俗

在紹興,壹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準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

浙江東陽抲年鬼

舊時,浙江東陽壹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壹種“抲年鬼”的風俗。

浙東“抲年鬼”的風俗,源遠流長,起於唐朝。以後壹直流傳下來。每當家家戶戶準備殺豬宰羊,祈神祭祖,歡歡喜喜迎接新歲之際,有人就利用鐘馗來為各家各戶“抲年鬼”,借以討取吉利的年彩,也乘機搞些錢來維持生 計 方言就不知道了

  • 上一篇:漲姿勢,妳知道紅木家具紋飾的五大祥瑞之分有哪些嗎?
  • 下一篇:濰坊三大名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