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手工木版水印年畫是灘頭年畫。
當年,魯迅曾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專門描述過壹幅年畫《老鼠娶親》,並將該年畫視為珍品加以收藏。這就是來自湖南省隆回縣的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惟壹的傳統手工木版水印年畫,在我國年畫藝術中獨樹壹幟。1994年,灘頭年畫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壹絕”銀獎,備受中外學者贊譽,成為英、美、德、荷、日等多國大型博物館的珍藏。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壹般的藝術效果。
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壹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壹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罕見。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灘頭年畫的歷史淵源
灘頭年畫在明清時期就非常興盛,當時的年畫業極為發達,畫店遍布各鄉,每年農歷正月期間,各畫店的“畫紙”更是堆積如山,甚至壹些商販可以靠販賣“畫紙”為生,成為當地壹大特色產業。
灘頭年畫主要以人物、花鳥、走獸為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制作工藝非常復雜,是在畫版上用各種顏料畫出各種不同的圖案。
灘頭年畫最早起源的具體時間已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產生於南宋時期的湖南長沙地區,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年節是個重要的節日,灘頭年畫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在南宋時期,它已非常流行,並有了壹定的發展,到了南宋末年,長沙地區年畫作坊達到了上百家。
到了元明清時期,灘頭年畫發展更為興盛,明末清初時期的灘頭年畫已頗具名氣,但當時主要是以民間神像和門神年畫為主,此時的灘頭年畫也曾在壹定程度上受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年畫的影響。
到了清末民初時期,隨著社會的混亂和國家的動蕩不安,灘頭年畫也開始衰落,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社會動蕩不安導致了生產和銷售的停頓;
其次是戰爭導致的連年戰亂,使得大量人流離失所;最後是農村經濟雕敝等原因使得壹些年畫作坊無法維持生計,灘頭年畫就此陷入了壹段時間的停寂當中。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又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黨的領導下,各地紛紛建立起壹批專業創作、生產和銷售年畫的機構和作坊。
也正是在這壹時期,灘頭年畫的發展才重新走上了正軌,並且逐漸回歸到大眾的視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