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壹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采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壹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壹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壹百六十余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醜、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沙花鼓戲的重要特點。
劇目與音樂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折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折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改編。重點加工整理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等五十個劇本。
長沙花鼓戲
在音樂中屬於“曲牌聯綴體”,聯綴的方法是根據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統壹協調的要求,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聯接起來,達到刻劃人物、展現劇情的目的。但在表現手法上,輔以板式變化,以彌補曲調之不足。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壹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長沙花鼓戲在“三小”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旦、凈、醜諸行角色。但小醜、小旦、小生仍代表著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小醜分為褶子醜、短身醜、官衣醜、爛布醜、奶生醜等。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托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蘇鑼)、大鈔(漢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可子”(即長方形的梆子)。
嶽陽花鼓戲
嶽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嶽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壹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嶽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壹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嶽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壹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無論“琴腔”還是“川調”弦子,都以大筒等弦樂伴奏,其發音沈郁淳厚。
和長沙花鼓戲第二種聲腔都叫“鑼腔”。“鑼腔”也叫“打鑼腔”即演唱時用鑼鼓伴奏,不托管弦、人聲幫腔。解放前荊州花鼓戲也是鑼鼓伴奏,人聲幫和,50年代才加入文場伴奏。無論是嶽陽還是長沙的花鼓戲在本地鑼鼓音樂如[木皮調]、[木馬調]、[辭店調]、[四六調]、[八同牌子]的
嶽陽花鼓戲
基礎上,吸收了漢調皮黃某些板腔音樂,形成[導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組合結構。
嶽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第三種聲腔叫“小調”,為地方性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色彩。如民歌小調[采茶調]、[望娘調]、[倒板調]、[四季青]、[采蓮船調]
、[洗菜心]等。但作為過門、過場音樂也搬用了漢調某些鑼鼓經,如[萬年歡]、[壹枝花]、[撲燈蛾]、[得勝令]、[柳搖金]、[傍妝臺]等。
嶽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獨立戲曲劇種最早演出是情節性不太強的“二小”,即壹旦壹生、“三小”即壹旦壹生壹醜的“三小”歌舞戲,多用當地小調,後受漢劇和其它劇種影響搬演情節性強,人物較多的劇目。
因小調戲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與之毗鄰且語言、語音又比較接近的漢調音樂,形成後來的“琴腔”或“川調”及某些“打鑼腔”。並在長期的舞臺演出過程中融入地方音樂,依循旋律特點相對固定的聲腔格式。花鼓戲把這稱之為“正調”。“正調”的形成彌補了小調之不足,曲牌聯綴之不足,使花鼓戲具備演本戲的音樂條件。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壹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采茶燈”、
常德花鼓戲
“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壹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墻》、《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壹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
衡州花鼓戲
常寧壹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壹帶稱為“地花鼓”,安仁壹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壹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誌·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5劇種劇目
傳統劇目
各地湖南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1949年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裏灣》等不少現代戲。而《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
解放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湖南花鼓戲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編了許多傳統劇目,其中在全國影響較大的有《劉海砍樵》、《劉海戲金蟾》等。
經典名劇
劉海砍樵
“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在常德武陵區的壹些老人當中流傳著劉海砍樵傳說的另壹個“正宗版本”: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
蕭重奎、何冬保《劉海砍樵》
。劉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壹帶,住著壹只多年修煉的狐貍精,她煉成寶珠壹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樸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壹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裏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壹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
他煉得壹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鬥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常德劉海砍樵的傳說在北宋時已經成型,至清代中葉已形成了今天流傳的劉海砍樵傳說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還能找到傳說中的絲瓜井,但是現井口石板風化剝落,井壁石磚殘缺破損,井口四周雜草叢生。傳說中劉海大戰十羅漢的“劉海廟”也早已損毀。 劉海砍樵傳說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劉海和狐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勞、正直、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向美向善的願望。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堪稱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的精品。劉海砍樵傳說保存了壹定歷史階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現的價值理念也將隨著故事的流傳而傳承下去。 劇中“劉海哥,那我將妳好有壹比……我這裏將大姐好有壹比……”胡秀英與劉海的壹段對唱活潑歡快,把二人成婚,雙雙歸家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風趣可愛。是湖南花鼓戲最富特色的唱段之壹,壹直傳唱不衰。
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湖南花鼓戲劇團55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另還有其它省市的湖南花鼓戲院團。
湖南省湖南花鼓戲劇院
長沙市湖南花鼓戲劇院
長沙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望城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寧鄉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瀏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嶽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嶽陽市紅星花鼓戲劇團
嶽陽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湘陰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華容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平江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臨湘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汨羅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益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赫山區湖南花鼓戲劇團
資陽區湖南花鼓戲劇團
沅江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桃江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南縣實驗湖南花鼓戲團
安化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益陽市三湘花鼓戲劇團
湘潭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湘鄉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韶山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湘潭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陽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東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山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南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邵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邵東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常德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鼎城區湖南花鼓戲劇團
津市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臨澧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安鄉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湖北省內縣級院團
通城縣花鼓戲劇院(通城花鼓戲源於湖南花鼓戲)
崇陽縣提琴戲協會(崇陽提琴戲源於湖南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