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62年初步統計,傳統劇目已記錄大小劇本有1600多本。其中有秦腔路子、川路子、京路子和滇路子之分。秦腔路子與絲弦腔壹起傳入,
滇劇如《春秋配》、《花田錯》、《高平關》等。川路子來自川劇,如“五袍”:《黃袍記》(趙匡胤雪夜訪普)、《青袍記》(梁灝八十中狀元)、《白袍記》(尉遲恭訪薛仁貴)、《綠袍記》(蕭何月下追韓信)、《紅袍記》(劉知遠打天下);“四柱”:《炮烙柱》(紂王誅梅伯)、《水晶柱》(觀音收黿妖)、《五行柱》(孫悟空鬧天宮)、《碰天柱》(***工觸不周山)等。京路子來自皮簧戲(徽、漢、京劇),如《打漁殺家》、《坐宮》等。滇路子分兩種:壹種是本省作者或藝人編寫的當地歷史故事戲,如《薛爾望投潭》、《逼死坡》、《寧北妃》、《陳圓圓出家》,以及辛亥革命後編的時裝戲,如《壹碗蝦仁》、《新探親》等;另壹種是移植外地劇種的劇目,發展後自成壹格,如《三國》、《水滸》、《紅樓》等戲中的部分節目。此外尚有《打面缸》、《大裁衣》等雜調小戲。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並創作了壹批反映白、傣、佤、哈尼等少數民族鬥爭生活的劇目,如《蝴蝶泉》、《望夫雲》、《版納風光》、《獨手英雄》、《佤山前哨》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牛臯扯旨》、《闖宮》、《送京娘》和已攝制成影片的《借親配》等。
新中國成立前後;活動在滇劇舞臺上的著名演員就有羅香圃、張禹卿、栗成之、戚少斌、碧 金玉、彭國珍等等,建國以後培養起來的在觀眾中較有影響的知名演員有萬象貞、周惠依、李廉森、邱雲蘇、李少虞、王玉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