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雖為臨別贈言即興之作,但堪稱古代駢文中的精品。在嚴格的駢體形式束縛下,作者充分發揮駢文特有的表現手段,熔對偶、聲韻、事典、辭藻於壹爐,又運散文之氣於駢偶之中,嚴整中呈行雲流水之勢。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所生之情。作者運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在著意鋪敘景色之美後,作者以騰挪跌宕的筆勢,述誌言情,展示了抑揚升沈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失望與希望、痛苦與追求、失意與奮進的復雜情感。
教學目標
1.了解王勃生平與作品,了解駢文的文體特征,積累文學常識。
2.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理解典故的作用。
3.領會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品味語言。
4.準確把握詩人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基礎,熟讀本文直至背誦。
2.通過仿寫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預習,理解註釋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關文化知識。
2.教學可分兩個層次:對於文言文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學目標應定位於"理解文意、熟讀成誦"上;對於有壹定文言基礎的學生,可定位於"理解、背誦、仿寫"上,即增加壹個動手操作的環節。
3、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壹、導語設計
1300多年前,壹位才華橫溢的青年路過洪都府,參加了壹次東南盛會,從此中國文學史上便多了壹篇絕世佳作。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便是唐朝著名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
二、解題
1.關於本文的寫作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壹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於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後因壹篇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在前往交趾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三、研習課文
1.梳通文句,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①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②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③寫歡娛宴遊引發的的人生感慨。④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2.重點突破--學會"精加工"。
①教師示範分析
第壹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接著,"雄州霧列"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臺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變遷)
"雄州霧列""星分翼軫......"(空間地勢)"臺隍"壹句
"俊彩星馳""物華天寶......"(人物之盛)"賓主"壹句
"都督閻公"句以下開始具體地寫主賓盛宴。
(解說:教師精當的分析為學生的思維運作提供了壹個非常直觀的操作圖式。當然,這應該建立在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後,必須對文章進行精加工--對文句的內在思路和關系進行細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誦。)
(2)學生歸納其余各段,邊理解邊背誦。
第二部分: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並寫周圍秋景之美。"潦水盡"二語寫秋景;"儼驂馬非"四語寫自己來到滕王閣;"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壹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
"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於是緊緊相承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誌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誌節。
第四部分: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壹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願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解說:在教師示範之後,學生有了壹定的方法依據,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端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切實抓好這壹環節。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第二課時
壹、導語設計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並茂的"警句"。
(解說:本導語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的在於迅速切入本節課核心內容。壹般而言,導語以簡明賅要為上。)
二、品析鑒賞
1.對偶品析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壹語六字為壹語的很多,前後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乎""雲而"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系,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1段看其對偶關系: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詞組也是對偶,這叫做"當句對"。
(解說:張誌公先生說:"屬對練習是壹種不講語法理論而實際上相當嚴密的語法訓練;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詞類和造句的規律,並且用之於寫作,因為從壹開始就是通過造句的實踐訓練的,而不是只從壹些語法術語和抽象定義學習的......屬對是涉及方面很廣的壹種綜合性的語文基礎訓練,對於培養學生讀書、作文的能力能起到壹定的作用......通過實踐,靈活地把語法、修辭、邏輯幾種訓練綜合在壹起,並且跟作文密切結合起來。"(《傳統語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對"屬對"重視得十分不夠。本設計在誌公先生思想的指導下,結合本文的典型特征,從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嘗試著指導學生進行文言寫作的第壹步--屬對練習。當然首先是對課文中無處不在的"對偶"進行"精加工",以期建立壹個完整的學習圖示來指導學生的仿寫。)
2.對偶句仿寫練習
①教師任意讀出課文中的上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②教師根據課文情境自出若幹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如:A.滕王閣中,高朋滿座;
B.見秋水之浩渺;
C.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
(參考對句:都督宴上,盛友如雲;望長天之明徹;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解說:練習材料出自課文,使學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三個句子,句式各異,基本涵蓋課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語句編制"對偶句"。
(解說:此舉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意構思。應該在兩方面要求學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壹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寶天華,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後者形象地說明了南昌壹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例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壹起來,突出了"貧*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接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系,但壹旦組成對偶句後,就順理成章地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沈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語句多多,不壹壹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壹律。
(解說:警句的寫作難度較大,學生除了應該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以外,還需具備較高的思維水準和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只對課文進行分析而不要求學生壹壹仿寫。但教師必須使學生意識到"警句"的特點和作用,並且能體會到"警句"的蘊意。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創造壹二。)
三、布置作業
1.反復背誦課文,直至爛熟於心。
2.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寫壹段有壹個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說:整體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語言障礙的駢文更要重視這壹環節。這壹板書簡明顯示了課文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其中對第1段做了詳盡的分析。有點有面,有詳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