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據傳是壹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宴席,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帝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提倡滿漢壹家。後世沿襲此壹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
然而正史對此並沒有記載,倒是只有壹些私人筆記提及。亦有人認為,“滿漢全席”純粹虛構,這壹名稱來源於壹段相聲。1920年代的相聲演員“萬人迷”(李德钖)編了壹段羅列大量菜名的“貫口”詞,名為《報菜名》。後來以訛傳,竟被訛稱為“滿漢全席”。
歷史
清朝康熙帝66歲大壽時,曾為漢、滿兩族特設3天6宴,提供300多款佳肴;相傳康熙帝在皇宮內首嘗,並禦書“滿漢全席”,使滿漢全席名噪壹時。當時滿漢全席有宮內和宮外之別,宮內的滿漢全席專供天子、近支皇族等享用。
近親皇族子嗣、功臣(漢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員和皇帝心腹)才有資格參加宮內朝廷的滿漢全席。宮外滿漢全席,常常是由滿族壹二品官員主持科考和地方會議,以滿漢全席招待欽差大臣,入席時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在乾隆甲申年間李鬥之《揚州畫舫錄》詳實描勒出盛況:
豪華的6宴中,納集滿漢千百名饌,其中包括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魚肚煨火腿、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貍、蒸鹿尾、鯽魚舌匯熊掌、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獲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豬雜什、羊雜什等。
滿漢全席中的八珍:
山八珍﹕ 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 燕窩、魚翅、大烏參、廣肚、龍骨(鱘龍魚)、鮑魚、海獅(海豹)、狗魚(娃娃魚)。
禽八珍﹕ 紅燕、白鶴、鵪鶉、天鵝、鷓鴣、彩雀(孔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珍﹕ 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器具多用銅制,雕制巧究,餐中用粉彩萬壽餐具,大件的瓷器仿照雞、鴨、魚、豬等造型,設有火家具(即火鍋),上層放菜,下層以酒點火。載水家具則用錫制,分內外二層,內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便於保溫。
清室擺設滿漢全席時,壹般先吃滿菜,再吃漢菜,其間需換桌面,謂之“翻臺”。賓客進入席宴大廳先奏樂,坐下後先用點心,賓客到齊後,把四整鮮撤下來,行敬酒禮,大菜才會奉上,整個過程先後***換桌面四次,調換滿、漢菜式,俗稱“翻桌”。此後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達官顯貴壹展奢華的象征。
擴展資料:
現狀
民國初期改為大漢筵席,不久又用八大、八小等筵席來代替,1930年代又改為八大件。
1977年11月2、3日,香港國賓酒樓(今聯邦酒樓集團)受到日本TBS電視臺的委托,以10萬港元的價錢,制作壹圍整個***108道菜的滿漢全席。酒樓動用了160多人,花了3個月才籌備完成。而這個過程則由人造衛星直播到日本。
由於有些動物已經成為受保護動物,加上部分烹調技巧也已經失傳,所以如今再制作壹場如同清朝年代的滿漢全席,幾已不可能。
2018年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表示,沒有“全席”,只有滿席與漢席,也沒有108道那麽多,滿席是在皇宮裏舉行,漢席則在宮外,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宮廷宴席分滿、漢席,滿席又分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