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縣
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
灌南是江蘇連雲港市的南大門,瀕臨黃海,四市交界,東與鹽城的響水相連,南與淮安的漣水接壤,西與宿遷的沭陽毗鄰,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面積263平方公裏,耕地89萬畝,轄18個鄉鎮,245個村(居),72.7萬人。公元前90年建海西縣,為境內建縣之始,故有“海西故國”之稱。
灌南縣轄9個鎮、5個鄉:新安鎮、堆溝港鎮、長茂鎮、北陳集鎮、張店鎮、三口鎮、孟興莊鎮、湯溝鎮、百祿鎮、五隊鄉、田樓鄉、李集鄉、新集鄉、花園鄉。
境內肥水沃土、林木茂盛,農業資源特色明顯,是全國有名的優質棉基地縣,優質粳稻生產縣,江蘇省首批生態農林業試驗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素有“桐楊木之鄉、淮山藥之鄉、淺水藕之鄉、蘑菇之鄉、苗豬之鄉”等美稱。在工業上,初步形成了釀酒、木材、機械、棉紡等主導產業,湯溝酒、壓鑄機、天意消防器材等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
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9.79億元,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2730元,增長6.7%;財政收入2.06億元,增長32.7%;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增長25.75%;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59億元,增長17.33%。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利用外資的增幅在全市第壹,財政收入增幅在蘇北26個市縣中名列前茅。2005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60元,財政收入3.16億元。
灌南縣,位於江蘇省徐連經濟帶腹部,東臨黃海,西連沭陽,南接響水和漣水,北枕新沂河。因地處灌河流域,位於灌雲縣之南而得名。縣境東西長71公裏,南北寬10公裏,總面積1026平方公裏。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縣城新安鎮位於縣境中部,距連雲港市城區70公裏。
灌南,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魯國和楚國。秦,屬朐縣。1996年7月,江蘇省行政區劃調整,劃歸連雲港市管轄。全縣設15個鄉、7個鎮、4個農林場圃,329個村民委員會。全縣總戶數17.9萬戶,總人口68.2萬人。
農業在灌南縣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八五”期間,糧食、棉花總產分別以3.4%和4.5%的速度遞增。近5年來,鄉及鄉以上累計完成水利投入4567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6.3萬畝,實施了寧連路三高農業示範區等工程,同時大力推廣了種子純良化、化學除草、高效立體種植、水稻旱育秧和中型收割機械等增產節本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具,三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0%,機械收播率達75%。1997年全縣多種經營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6%,除初具規模的食用菌、蔬菜、淺水藕生產外,還形成了母豬基地建設——苗豬繁育——商品豬銷售;林木生產——木材販運——板材加工;蟹苗繁育——扣蟹養殖——成蟹飼養等幾個副業生產體系。
灌南縣不少鄉鎮歷來有養母豬的習慣,80年代初引進良種太湖豬以來,母豬存欄逐步上升,至1997年底全縣達7萬頭之多。
灌南縣的特種水產養殖業已發展成為多種經營生產的骨幹項目之壹。縣內建有三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河蟹育苗場,擁有1萬立方米的育苗水體,年產蟹苗2500公斤以上。灌南縣為平原綠化達標縣,省內有名的泡桐之鄉。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工業企業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水平逐步提高。壹是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主要有釀酒食品、機械制造、棉紡棉織、化工醫藥、木材建材、服裝加工、糧油飼料、繅絲絲織等8個門類400余種產品。二是培育了壹批名優產品。目前經工商部門註冊的產品有24類64個商標。三是培養了壹批骨幹企業。目前初具規模的工業企業主要有江蘇湯溝酒廠、縣壓鑄機廠、縣達春制藥廠、森森集團公司、龍華木業有限公司、縣軋花廠、大圈泡花堿廠、六塘化機廠、田樓消防器材廠等。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灌南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城鎮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投資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
內河航運總裏程達250公裏,可達洪澤湖、大運河、淮河和長江。境內的灌河是蘇北最大的,也是唯壹的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入海河道,河面寬闊、河水較深、萬噸海輪可長驅直入,被譽為“蘇北的黃浦江”。坐落在灌河口內側的堆溝港,百年來,港口水深不淤,腹地開闊,淡水資源豐富,可以建設萬噸級海港和大型電廠,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優勢。寧連壹級公路、204國道、214省道縱貫南北,306和307省道橫穿東西,加上與之相連的鄉間公路,形成了壹個覆蓋全縣鄉鄉村村的交通網絡。還有距縣城80公裏的連雲港機場,更是縮短了灌南與世界各地的距離。
現有萬門程控電話,已開通國際直撥。緊鄰城西與寧連壹級公路通連的6.2平方公裏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內1.04平方公裏起動區已實現“四通壹平”,還出臺了與之相配套的極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增強了對外商的吸引力。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現有各類專業人員近8000人,其中高級職稱的1400余人。全縣現有普、職教和各類中等技術學校260多所,教職工6000余人。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被譽為中醫藥奇葩的“五妙水仙膏”。該藥能治療皮膚腫瘤、血管瘤、痣及各種皮膚外科病(臨床治療效果達99%),1986年至1990年先後榮獲全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甲級獎、全國發明銅牌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蘇省科技成果獎、第37屆尤裏卡國際發明金獎和首屆中國醫藥文化博覽會“神農杯”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