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
彜族火把節是所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壹節日。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楚雄和涼山彜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節日。火把節古時又稱星回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彜族十月歷法的壹個年節。火把節就是上半年的過年日,因此又稱過大年。
有的學者認為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壹片通明。
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壹周,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火把節的意義:
彜族火把節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彜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彜族起源發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火把節是彜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標誌性的象征符號之壹,也是彜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火把節對強化彜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火把節作為彜族人民與各民族交流往來以及促進民族團結都有現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