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罐(也稱為罐灸)是傳統中醫外用技術的創新,是集傳統的拔罐、艾灸、藥療等多種方法的系統化整合,醫理遵循中醫的病因、病機、辯證施治原則。灸罐同時融入了生物物理、熱物理學、國際前沿技術理論“真空零點論”的應用原理,根據國家生命科學大會對生命概念進行分析的新思路,結合多項國家科研成果以及國家973計劃中對艾灸拔罐經絡現象的研究結論進行綜合分析,形成灸罐技術獨特的理論依據。
灸罐以拔罐、艾灸為基礎,其歷史傳承和中醫機理也離不開拔罐和艾灸的中醫理論。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最早記載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五十二病方)。其中有以角法治療痔疾的記載:(略)。到了西晉,醫學家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用角法以治癰腫。到了唐代,唐太醫署設立的醫科中又將醫科分為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科)、角法(拔罐療法)五科。角法壹科的學制定為三年。說明角法在當時已經從理論、操作和臨床等方面有了比較成熟的學術指導。到了清代,醫家吳謙等撰著《醫宗金鑒》,詳細記載了針刺、中草藥、煮罐後拔之針藥罐綜合療法。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拔罐療法的出處、形狀、治療病癥、操作方法等都作了更細致的論述。“火罐,凡壹切風寒,皆用此罐。……患者自覺有壹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近代,隨著拔罐被廣泛應用於多門學科,拔罐療法已被載入: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中國醫學非藥物療法、中國中醫獨特療法大全、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百病中醫民問療法等專著。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在石器時代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的用火方法。
灸法又名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主要作用歸結為溫經散寒、行氣通絡,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取決於氣、血、經絡的正常運行。氣行則血行,描述了氣的動力作用;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就說血的血質要正常;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循經絡周流不息。氣血運行的道路要通暢。簡言之,正常人體氣的運行的動力要充足,血的質要好(不瘀滯),運行的道路要通暢。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用艾灸方法就能達到解決氣血在壹定程度上的瘀滯和經絡的暢通。臨床上用於痹證、腹瀉、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氣分陰、陽、虛、實”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氣虛下陷急癥的急救。陽氣虛弱不固,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這是灸法的獨特作用。
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法臨床範圍的擴大,這壹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識。
灸罐是拔罐和艾灸的傳承和創新,體現在:
1、器械的造型,古代拔罐器械是曲線形,圓形,橢圓形等。如牛角罐,陶瓷罐。近代的玻璃罐都是如此。古代和近代罐體用硬質材料制作。灸罐器械是雙曲線葫蘆形,用軟質材料制作。如橡膠、矽橡膠等。
2、器械的功能,用硬質材料制作的罐體真空方法是口吸法、點火法、機械抽氣法,到達使罐內取得真空的目的。艾灸則用艾葉做成條以壹定溫度產生作用。灸罐則是按壓罐體自動排氣即可到達真空效果。結合機械抽真空達到對真空度的控制。
3、器械將真空和熱作用合二為壹。灸罐用耐高溫材料制作,可經受180℃以上的高溫,科技的進步是灸罐出現的重要原因。灸罐同時具備了真空拔罐和艾灸的全部功能。
4、器械功能的創新點:灸罐除了真空、艾灸功能,還由於罐內的大容量高溫室可裝入36×500px體積的藥物進行高溫汽化。可以比喻為將大煮藥罐才能產生的作用,搬到小型拔罐器中了。這是多少中醫人夢寐以求的結果。比如妳想配壹副跌打損傷的藥外敷患處,妳得配藥,在藥罐中煎煮,把煮熱的藥包好,醫者要拿住藥包放到患者的患處,這樣四個步驟,並且是醫者患者壹對壹的作用。而且只能同時是壹個地方作用。有了灸罐就不同了,妳把需要選配的藥物配好,放入灸罐器中,加熱5分鐘,放到需要的部位拔罐就ok了。並且接著再加熱第二個,第三個,第n個罐,拔到妳需要拔的部位。改進後的灸罐同時能加熱多個罐,可同時放到妳需要的多個部位,對貫徹中醫調和陰陽,上病下治,打通壹條經絡,打通多條經絡意義重大。
罐內大容量高溫室,不僅能裝入普通中藥,也能裝入鮮藥。許多民族藥,特效藥都是以鮮藥外敷產生療效的,因此,灸罐的作用無形中又擴大了它的適應範圍。這對中醫外治方法是壹個好的思路和做法。
中醫治療中的壹個新思路:內服+外用相結合的方法是中醫治療疑難病的壹個有參考價值的努力方向。
灸罐引入國際前沿理論技術“真空零點論”的實用價值在於:“真空是能量動力放大器”,這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根據生命科學大會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在生命體系中,體內外物質和(熱)動力體現出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物質動力能正常交換的是健康生命,反之,則是亞健康、疾病狀態。
對動力能產生的放大器作用,可以解釋中醫學理論中關於:調和陰陽、氣血通暢、“小能量,大作用”、“氣至”現象的發生,這些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關鍵名詞的相互貫徹聯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中醫“氣至”的動力因素分析。
壹、 “陰平陽秘”的轉化規律在中醫有效性標準中是:“氣至”現象的發生。
“移動圖片氣至”是通過各種物理方法,讓身體產生“氣(場、熱力場)”在身體上流動的感受。能達到這個效果的方法很多,中醫技術中有接近中心的作用面積越小,熱的能級越高,熱交換概率越大,激發出現“氣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了這壹點。但如果妳仔細推敲其中的方法,不難得到:激光灸就是最科學的。這是壹個違背事實的錯誤結論!矛盾出自哪裏呢?在表中我們不難發現,產生“氣至”效應項目的基本是“點效應”方法,而汗法項目中大多數無“氣至”效果的報道,外熱汗法以出汗為有效,深層的內熱法以點熱效應產生的“氣至”為有效。代表性方法有:雀灸,砭石灸,激光灸,懸灸等,熱藥效應有:隔藥灸,刺激效應有:針灸,生物電等。“點效應”有什麽特點呢? “點效應”包括了:點面積,溫度的熱量。熱量的大小以能級來衡量。也就說“點效應”包括了點面積的和溫度能量的大小來度量。根據熱物理學定律,同等熱條件下,熱能級與熱作用面積成高斯正態分布。
函數關系為:
原來“面積小,熱能級高”必須以皮膚的最大承受能力為準,壹般情況都在50℃以下。如此,我們就明白,氣至發生的條件是:面積小,能級高還應加上溫度小於50℃的控制範圍,因此,“小熱量,大反應”,這個結論就是正確的了。
艾灸專家陳日新教授總結出:灸法並不是使皮膚越熱越好,而是要達到小熱量大反應,透熱、傳熱、散熱、近端微熱遠端熱,是灸法達到“氣至”最佳效果的充分必要條件。
我們開發的真空灸儀器完全遵循“小面積,高能級,感覺舒適”的“氣至”三要素進行設計制作,儀器特點是:柔性材料、葫蘆形結構、大容量藥物汽化內加熱腔、自動控制。
二、多因素能級交換
美國的科學研究有壹個驚人的結論:“真空是能量的放大器,當放入1個能量時,可輸出4--20個能量”。重溫科學發展史,我們看到電子放大器的發現應用,導致了人類信息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能量放大器作用的發現,在中醫科學上的應用,是否也將給中醫藥領域帶來壹次大的進步或者是革命呢?有待歷史的檢驗。
真空技術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普遍應用到中醫的拔罐治療上。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真空拔罐治療的應用範圍從膿瘡治療向內、外、婦、兒、五官等多學科廣泛滲透。我們創新的真空儀將真空拔罐器放入艾灸技術,將二者有效的結合在壹起,使艾灸熱力、藥力在真空中發揮能量的再放大,在原來基礎上更快速的改善人體微循環,修復神經組織,恢復疲勞效果更加顯著。對體表排毒,祛瘀生新,經絡氣血的疏通是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我們的真空灸技術體現了“小熱量大反應”的“能量放大器”作用。小熱量的最佳溫度是多少呢?
許多科學實驗研究說明,在35--43℃區間是最佳的小溫度。我們假設它們的平均值39℃的能量級定為1,放入真空這個能級放大器中,雖然39℃這個溫度不變,但它的能級被放大到小於或接近4倍。也就得到壹個結論:在真空環境中各種熱、藥、力的滲透力和交換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這與真空灸產生的“氣至”效果大於82%的實際結果相吻合。
上海中醫藥大學程珂教授通過對艾灸的研究認為,生物組織是先吸收熱量,飽和後再向外輸出熱量,這樣壹個反復的熱振蕩過程。這個研究成果可以完整解釋“灸法不是使皮膚灸得越熱越好”,“近端微熱,遠端熱”的熱灸“氣至”現象。因為,熱能在交換傳輸過程中,熱傳輸方向的雙向性的,壹是反向性傳輸,導致局部熱量累積增加但振蕩效應很低,因此傳輸作用很小,造成局部熱得難受;二是順勢性傳輸則導致近端輸入,遠端發熱現象。我們制作的“生命能場***振儀”采用了大振幅,低頻率的熱振蕩與“負壓振蕩技術”相結合方式,使“氣至”效應的概率提高到87%以上。說明“氣至”效應與生物***振緊密相關。
真空灸熱交換,***振式熱交換,能級不斷反復加速,體內外的熱交換不斷實現躍升,由物理學可知,***振產生的加速度可使能量瞬間達到壹個復合的極大值。這三組極大值的組合,構成真空灸能場調節特有的“e階能級交換” 法(見右圖)。
以上分析得出:真空灸使藥物在180℃溫度下被汽化,藥物分子的化學動力,溫度作用下的熱動力,真空環境的能級放大,增強了藥物的滲透能力,是熱控釋藥的壹種新的可操作技術,是傳統藥罐技術的壹種繼承和創新。在多因素生命能級交換中有獨特效應。
6、外用配合藥物的研究。
真空熱灸液對生物能場的調節作用。真空熱灸液是壹款無毒純中藥的祖傳秘方,可外用內服。外用時,藥力穿透角質層,直接對真皮層、基底層的感受細胞產生藥物的多重作用。如,調節寒熱失衡、驅寒發汗、止咳平喘、排除瘀毒、調和營衛。可刺激體內熱源產生發熱效應,導致局部或全身出汗,這種生熱效應可流向全身引起全身出汗,也可隨經絡流向引起經絡通路的熱感,如僅僅流向手背和關節,使手背關節產生熱感,又如,可使熱流流向內臟,體表不出汗,體內卻暖和如春。內服後,體內發熱速度較外用加快,大腦前額發熱出汗,是否藥力有突破血腦屏障的作用?有待驗證。
真空熱灸液可調節生物能場的產熱機能,有驅除外感風寒的作用。以外用為主,外用時無體質的虛實寒熱差異禁忌。孕婦忌用。
7、內服配合藥物的研究
內服藥茶對生物能場----腦動力場調節的思路。
中藥茶市場開發多以添精補腎,健脾安神,清火減肥、保壽延年的品種較多。對大腦神經系統作用的藥茶品種的開發相對較少。我們研制的內服藥茶主要成分含:茶堿、靈芝生物堿、白花蛇舌草甙、胡蘿蔔甙、紅景天甙、咖啡酸、冬蟲夏草甙等。中藥主要來自西藏、貴州、福建等地。藥茶有補精益髓,提神醒腦,疲勞恢復,快速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大腦瞬間補充青春活力,泡水喝後幾分鐘就能夠馬上恢復大腦的指揮控制功能。藥茶以藥性平和,針對腦神經有良好作用的名貴中藥材。無虛實寒熱體質的禁忌,無毒副作用,適應面廣,可長期飲用。
8、器械實現數字化,可控化,網絡化。
中醫走進每家每戶是中醫未來的發展方向。網絡化、數字化、遠程控制的人機交互功能越來越彰顯重要意義。灸罐涵蓋中醫外用的多種功能,實現了網絡、數字、遠程控制,人機交互功能符合中醫未來發展的需要,是先進的中醫現代化儀器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