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自漢代占據了統治地位,其本身在學術型態及思想內容與形式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從思想發展的邏輯上講,無疑是壹種觀念上的大退化,但卻使儒家教義作為政治指導思想與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更為緊密地交織或整合在壹起了。概括地講,儒學在漢代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學術型態上由先秦諸子壹家之學而演化為經學。二是,政治觀念的法家化。三是,思維方式上的陰陽五行化。四是,天人災異之說的盛行。五是,政治思想由樂觀而走向悲觀。
在儒學的政治意識形態化過程中,最具影響的就是漢儒董仲舒建構了壹套系統的天人合壹的君主專制主義理論。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漢景、武之世的著名公羊學大師,他以儒為主,揉以陰陽五行、法、墨等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天人政治論,對於傳統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可謂前承孔、孟,後啟朱、王。董仲舒的“天人合壹”理論標誌著先秦儒學想著神秘主義轉化的完成。維護君權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張之壹,同時又系統闡述了天譴說,並試圖運用陰陽之道規範封建統治者的政策原則,提倡德刑兼備,以“德治”為主。董仲舒將他所崇尚的政治原則稱為“道”,認為道是萬世不易的永恒法則,在堅持道的前提下,主張統治者應根據政治運行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局部調節,這就是經、權和更化的思想,這可以說是漢代統治階級政治成熟的體現。儒家政治理論經過董仲舒的壹番加工,更具堅定的原則性和靈活的調節性,增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