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就是壹種普通的水果,什麽時候成為長壽之果的呢?追溯桃子成為長壽之果的歷史,可以到戰國秦漢時期,長生不老,成為那壹時期人們苦苦追尋的壹個難題。為了達到長生的目的,古人們絞盡腦汁想出了種種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服食仙藥是最為普遍的途徑,而桃作為人們最喜愛的水果,也被納入仙藥之屬,在此後的歷史長河中,這壹文化形象被壹步步發揚光大,最終成為人間長壽的標誌。
桃可以當作仙藥,還是來源於漢武帝求仙傳說,如《漢武內傳》說,“西王母於七月七日降於帝宮,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玉盤盛桃七枚,大如雞卵,形圓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五枚與帝,自食二枚。”同樣的故事,在 《漢武故事》中說,漢武帝吃了桃子後把桃核留下,想種。西王母說:“此桃三千年壹著子,非下土所植也。”1這個故事後來又被演義為“三千年壹開花,三千年壹結果,三千年才成熟”,和上書《洞溟記》中的“萬年棗”壹樣,也是壽星級別的了。
可能因為這個典故,此後的神仙傳說,都把桃子列入了長生不死的仙藥。如《太平禦覽》引《神仙傳》說,“高丘公,服桃膠得仙。”《神異經》說,“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廣四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長壽。”《拾遺記》載:“磅磄山,去扶桑五萬裏,日所不及。其地寒,有桃樹千圍,其花青黑色,萬歲壹實。”2這裏的磅磄山,和《洞溟記》所說的嵭磄山是壹回事,不過,《洞溟記》出產的是棗,而且這種被稱為西王母的“握核棗”,也是“山臨碧海,萬年壹實。”可見,只要是仙果,其生長期都很長,至少要壹萬年。也許那個時期的人們人為,壹個水果成熟期需要壹萬年,人們吃了這樣的水果自然也可以萬壽無疆了。這是最簡單和樸素的認識。
但是,壹種普通的水果為什麽會成為長生不老的仙藥?僅僅是因為西王母主宰長生的緣故嗎?從兩漢時期的文獻記載看,桃樹似乎更和辟邪有關。如《太平禦覽》引《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做桃人梗著門,以厭邪,此仙木也。”《夢書》則說“桃為守禦,不詳。夢見桃者,守禦官。”《神農經》說“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日服之,其屍畢天地不朽。”可能因此這個緣故,所以傳說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就有用桃湯為死者沐浴的習俗。如王肅《喪服要記》說:“昔者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三桃湯乎?’”魯哀公認為這個習俗起源於衛國,而且是因為含恨而死的人才使用三桃湯,所以沒有接受孔子的建議。由此可見,桃的辟邪壹開始可能是用於沐浴,可以除去邪味,後來引申為能夠辟邪。典型的辟邪作用是有關度朔山的桃樹故事。如《太平禦覽》引《漢舊儀》曰:“《山海經》稱:東海之中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曲蟠三千裏。東北間,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壹曰神荼,二曰郁壘,主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以食虎。黃帝乃立桃人於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葦索,以禦鬼。”3《論衡》說“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壘者,昆弟二人,生而執鬼。居東海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鬼道理妄興人禍,荼與郁壘縛以蘆索,執以食虎。”4《風俗通》的說法和《山海經》大同小異,只是說神荼郁壘是兄弟,而且專門在這裏檢閱百鬼。“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交畫虎於門”。這是家喻戶曉的壹條有關桃樹和辟邪的故事。但故事只是說桃樹東北處是鬼魅的集散地,有專門的神人辟邪打鬼以及將惡鬼打死後如何處理,至於桃樹在辟邪的活動中有什麽作用,沒有說。《本草經》說:“梟桃在樹,不落殺鬼。”5具體說桃子可以殺鬼。但這種桃子名“梟桃”。什麽是梟桃,不得而知。關於度朔山的故事,後來演化成壹種生活習俗,那就是在門上掛桃人可以辟邪,這也是後來“桃符”的源頭。
古人辟邪的目的是保證安全,尤其是死者屍體的安全。因為,古人相信,人的死亡僅僅是靈魂的離體出走,靈魂最終還是能夠回來的,如果靈魂回來的時候,屍體沒有了,就無法起死回生,也就沒有辦法再次生存。所以,保證了屍體的不被侵害,也就是保證了再生的基礎。因此,辟邪是長生的根本,讓桃樹能夠具備打鬼辟邪的作用,也暗示了長生不死的含義。
長壽是歷代的願望。從青銅器銘文中的“眉壽無疆”到漢武帝時期的上壽,再到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蟠桃會,桃子成為祝壽活動不可或缺的物品。將桃子和祝壽結合在壹起的源頭可能起源於西漢,如揚雄在《甘泉賦》中寫道:“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宓妃。”6讓西王母來給漢武帝祝壽,可能是漢武帝的壹廂情願,也是揚雄的拍馬之說。但是,很可能因為這壹說法,導致了後來的祝壽獻桃等等習俗的誕生。因為,按照《漢武故事》或《漢武內傳》的傳說,西王母主動來到人間會見漢武帝的時候,攜帶的重要禮品就是仙桃。而且還因為漢武帝身邊官員東方朔偷聽了有關仙桃的秘密而被西王母稽為“小偷”。但這個不雅的綽號卻因為偷看仙人仙桃讓東方朔名勝大振,以至於在後來的祝壽畫中往往要添加上東方朔的形象,以暗示可以偷來人的天壽。
可能是因為佛教的傳入以及道教的發達,人們信仰途徑的擴大等原因,白日成仙的說教漸漸淡出了人間,因為佛教壹反即時成仙的思想,認為要想超生必須死後轉世,活著無法脫離現實社會。如此壹來,活著做神仙的成仙之道被轟然沖垮,吃什麽東西都無法保證長生不死。曾經被描繪的活靈活現的西王母的仙桃最後在改變了形狀之後栽倒了九天雲霄之上,成為天上的水果園,並為王母娘娘所壟斷,通過明代的傳說演義成家喻戶曉的《大鬧天宮》故事,仙桃也以蟠桃的形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進入了人間社會,成為祝壽的重要食品。
受《西遊記》影響,清朝初年昆山人呂熊創作了壹部《女仙外史》,再次把蟠桃宴會描述了壹遍。這位晚於吳承恩七八十年的江蘇同鄉在描述到王母娘娘時,把西王母的傳說揉合了進去,說她“居於瑤池,池在東天之西偏,亦明曰西池。王母亦名曰西母。”瑤池之北,“有三座大殿。中間壹座名碧桃殿。……其碧桃樹在西池之南,高八十尋有咫。俗所雲蟠桃,萬年結壹子者。……所結蟠桃,食壹枚壽與天齊,若是三枚能超萬劫。西王母於桃熟之日開宴,止請佛菩薩、道祖天尊與上帝及諸大仙真。其余壹切仙官仙吏、海島洞府散仙、鬥牛宮二十八宿,總不得入。是以歲星東方朔,每至竊食。”7《女仙外傳》完全模仿《西遊記》,並把《西遊記》中的人物嵌入故事之中,但也增添了東方朔偷桃的情節。這個情節的加入,既和漢武帝的傳說有關,也和明清時期的祝壽傳說有關。
正是因為明代以來祝壽活動的頻繁和《西遊記》的傳播,所以,清朝初年社會上彌漫著極為濃郁的仙桃氛圍,雍正皇帝親自設計瓷器的紋樣,其中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桃紋瓷器作為祝壽的樣品給全社會以重要影響。桃紋樣作為吉祥符號遂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種認可讓長生不死的仙桃再次回到民間,但人們卻不再企圖得到真實的桃子,而是將其概念化、符號化,成為祝壽的象征,被制作成雕刻擺件,燒成瓷器,繪作圖畫,捏成面塑,繡成壽幛等等,走進人間。作為仙藥的桃子也從物質的“藥材”走進了精神世界,成為人們最喜聞樂見的祝壽題材,馳騁在民間美術的世界,張揚在人間家庭生活之中,這可能是秦漢魏晉時期炮制仙桃的神仙方士們所沒有料想得到的。
從千方百計地尋求長生不老的方式方法,到最終確認服食仙藥仙桃,最後演化為非物質的文化符號,桃子在人間社會的變化和變異,始終沒有脫離開對美好生活的留戀和懷念,這也是桃子作為壹種水果所最受人們歡迎的原因,因為,在桃子乃至桃樹的身上,歷史給它們賦予了眾多人的信息,人的理想,人的寄托,讓他承載了無數美好的文化,美好的記憶,美好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