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縣在貴州東南,是個山青水秀、人口不多的邊遠小城,但出產的簫笛卻是天下第壹。據說,玉屏簫笛最盛的時候,滿街都是做簫笛賣簫笛的。
這裏流傳著壹個年代久遠的故事:那還是在明朝萬歷年間,鄭芝山的先人去黔東南古鎮———鎮遠遊玩,其間結識了壹個雲遊道人。後來,那個道人到玉屏縣遊玩,住在鄭家,不想老道病倒了,鄭氏夫婦端湯送藥,關懷備至。老道病好後,為表謝意,到玉屏的飛鳳山中砍來幾根青毛竹,制成幾根簫笛,並把制簫笛的技藝傳給了鄭家。
後來,老道帶玉屏簫笛雲遊到北京,住在紫禁城邊的壹個道觀裏,每到晚上就對月吹簫。壹天,萬歷皇帝在禦花園散步,聽到這悠雅的簫聲,不由自主地駐足品味,嘆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第二天晚上,萬歷皇帝又來聽簫,但沒有聽到,急命太監前去打探。道觀中的道士說,那是從貴州玉屏來的壹個雲遊道士,已不知何往。萬歷下令讓太監去玉屏找,壹定要找到吹簫之人。
欽差千裏迢迢到玉屏尋找道士,未尋見老道,卻發現了玉屏出產的簫笛,它的音質渾厚,音色圓潤,尤其是那種橢圓形的扁簫更是聲音奇絕。從此,這種扁簫被指為貢簫,玉屏簫笛也就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