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創作遭遇了更大的壹個困惑,那就是詩歌的核心要素——語言的嬗變所帶來的巨大麻煩。有人說:中國之所以能擁有“詩歌王國”的美譽,那是因為她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單音節詞匯。的確,單音節詞匯在構詞、造句方面的自由靈活可以任詩人騰挪有致、得心應手,但可惜這都是過去的榮光了。如今,以雙音節為主體的現代漢語詞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構詞、造句功能,因此,留給詩人騰挪的語言空間自然就窄了許多。再加上近百年白話文運動所形成的負面影響,讓壹些人錯誤的認為:“文言”都是“舊的”,“舊的”都是“不好的”。殊不知許多文言詞語凝煉含蓄、以壹當十,直到今天仍然充滿生命力。前面提到,現代社會受西方文明主導——這是事實,但請不要忘了:我們有獨立、完整的文明歷史和活力無窮的語言文字(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罕見的)。作為現代中國人應該有信心和能力延續我們的先人曾經擁有過的輝煌。
雖然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古代回到田園回到“在河之洲”,但“在水壹方”的柔情,“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情,“遍插茱萸少壹人”的親情,“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友情,“在天願為比翼鳥”的愛情,“東風無力百花殘”的別情,“自在嬌鶯恰恰啼”的閑情……無不深深地融入我們的血液,化為我們的精、氣、神。因此,就算我們再現代再西化,我們都不可能在壹夜之間拋棄傳統。就像我們有的人將自己的頭發染成金黃色,但妳能將自己的皮膚弄成白色、將眼睛弄成藍色嗎?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為例,他是壹個具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同時對歐美文學有深入研究,視野開闊,創新意識極強的詩人。余先生早年受歐美現代思潮影響極深,並吸取了許多養份,寫出了很現代的詩作,表現出反傳統的創作取向。但多年的國外生活經歷告訴他:完全用西方人的話語方式同西方人交流並不能討好人家,只能讓自己的內心情感失去依托。於是開始反西化,自覺地回歸傳統。從他的大量詩作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西方現代派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是怎樣在碰撞中融合而創造出新的語言、意韻和節奏的。總體說來,余光中的現代詩歌創作為我們提供了壹個範例。我們很容易在余先生的詩作裏感受到被唐詩宋詞的意境、句法、情韻所包圍所籠罩而形成的那種或許只有中國人才能意會的莫名的幸福。
當代詩人中,北島、顧城、海子等人都有可貴的探索及佳作。
回首歷史,我們足以自豪;註目今天,我們無須自愧;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有豐厚的詩歌傳統,有精彩的現實生活,有勤奮的創作群體,我們有理由相信,現代詩歌壹定會迎來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