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玻璃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玻璃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玻璃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中玻璃的形成有壹段有趣的敘述。它是這樣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隊在經過沙漠時,中途休息,遂取幹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飯及夜晚禦寒。事後以沙埋之。第二日,臨行前人們在沙堆中意外發現前夜沙裏所埋皆為晶瑩剔透亮閃閃的寶貝,於是眾人歡呼雀躍,這晶瑩剔透的寶貝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們常把玻璃說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佳禮物,玻璃給世人帶來了生活的喜悅和創作的靈感,它是壹個充滿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質,藝術家們利用它晶瑩透亮冷峻而堅固同時具有折光反射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上使玻璃工藝達到變幻莫測、光怪陸離,令人難以預想的藝術效果。壹般認為,第壹塊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制造的(今伊拉克與敘利亞北部),當時的技術可能是熱融成形或模型鑄造。而世界上第壹個玻璃工廠則建立在壹千五百年前的埃及。當時先以陶土做內核,再於內核外澆上熱玻璃溶液而制成容器,這種技術現在稱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臘人曾這樣形容玻璃“流動、融化的石頭”和“透明、澄澈”。隨著人們對玻璃的不斷深入研究,在公元壹世紀,玻璃的“充氣法”技術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吹制玻璃藝術。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_奇胡利曾感慨地說:“我曾以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後來我發現,吹入玻璃的空氣,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我常想,究竟是誰會想到將空氣吹入融化的玻璃?這樣的方法如果運用在其他材質上,是絕不可能成功的。”藝術家的話不僅是對前人發明的敬佩和感嘆,還有藝術家對玻璃內在東西的思索。玻璃的傳統技術不僅是今天玻璃工業的基礎,同時亦是新玻璃藝術運動的基礎。然而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並非源於制作技術上的進步,而是玻璃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在的進步。

公元三百年,羅馬網狀杯的出現,標誌著玻璃藝術走向它的成長時期。網狀杯是因容器外圍繞著網狀花邊,而精心刻畫的景物壹壹呈現在厚實的玻璃上。這項制作技術為二十世紀的玻璃工藝家所向往,並試圖以模鑄方式再現此種風貌。如二十世紀初,英國工藝家弗德烈克_卡得(FredericRCarder,史都本玻璃SteubenGlass創始者)、美國工藝家卡拉_亭克利(KarlaTrinkley)和巴瑞_梭特(BarrySauter),以及日本的西悅子(EtsukoNishi)皆曾重新詮釋此項傳統藝術技法。

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其玻璃工藝可追溯到壹千年前,工藝家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精致的、奇特的玻璃造形,這種帶著神秘和貴族氣息的玻璃器具在玻璃工藝界獨占鰲頭,壹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玻璃藝術運動工作室興起,才宣告結束。

十八世紀,威尼斯超凡脫俗的玻璃制品逐漸勢微,取而代之的是做工繁雜的英國與愛爾蘭透明水晶。然而,玻璃材質特別能引發奇異幻想的特性,再次為十九世紀末為新藝術的設計家們所鐘愛,他們運用玻璃的高可塑性,制成復雜曲折的造型。

二十世紀末葉以前,全世界玻璃制品,不論來自何方或是何種造型,無壹不是為了市場的需求而設計,很少有工藝家能以玻璃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1922年生於美國紐約北部的哈維_利特頓開創性的打破了這壹局面。他發起了玻璃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運動——玻璃藝術工作室運動。運動初期。著重於如何學習吹制玻璃,這堅持了哈維_利特頓壹直追求的目標,即要讓工藝家們能夠直接接觸玻璃進行藝術創作。他希望自己和其他玻璃工藝家能夠不為迎合消費者與市場喜好,被迫制造大量生產的實用性器具。而是在自由的空間中,表達自己對美學的觀點。這個目標改變了玻璃的傳統,並使得美國成為玻璃藝術工作室運動的先驅。

以工藝家們在小小的工作室獨立制作玻璃藝術作品的玻璃藝術運動,作為新的藝術團體及用全新的自由的理念來創作玻璃藝術品,為玻璃藝術註入了新的血液,為玻璃藝術開創了新的局面。“在火和溫度的較量中,玻璃變換了光和空間,而且改變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在此,火的張揚和冷卻後的冰清玉潔,明目張膽的標榜了藝術家的存在。”玻璃藝術工作室運動推出了壹批玻璃藝術大師,他們也成為了這次運動的主力軍。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傾進了他們對自己的詮釋。捷克的史丹尼史雷夫_李賓斯基和加柔史雷瓦_布勒赫瓦不只是壹對藝術夫婦,也是精湛的玻璃藝術品的創造者。作為壹對嫻熟繪畫雕刻的夫婦他們彼此都會相互影響,雕刻創作是他們的主幹,繪畫方面對光線的影響感受敏銳,因此,他們的作品包含了對美學的鑒賞力及活潑的色彩雙重趣味,他們知道如何將光線運用在玻璃中,為其內在註入生命,這種視覺的神奇效果使他們的藝術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日本的藤田喬平在日本與現代玻璃藝術壹起成長,後來也成了其中的重要人物之壹,他的作品可以喚起大家對日本傳統生活方式的永久懷念。將玻璃與珍貴金屬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有壹股濃厚的禪意,並使他對色彩產生壹種特殊的感覺。意大利的李維_瑟古索出生在威尼斯,他將傳統吹制玻璃的技巧與光學切割結合,在對照球體、橢圓和四邊形的美術表現方式時,領悟了光線在玻璃中的包容性,他作品的幾何造型,似乎要表現對玻璃可塑型式的疑問,以及要為現代雕刻做完整的詮釋。美國的戴爾.奇胡利更是家喻戶曉的吹制玻璃藝術家,作為第壹位在威尼斯工作的美國玻璃藝術家,奇胡利承襲了威尼斯的傳統技術,也學習到了團體合作的價值,因為吹制玻璃是要通過很多雙手來完成的。奇胡利以螺旋方式將玻璃圈住器皿本身的方式把他對海洋,對自然的情感通通表現在玻璃這種材料上。吹制玻璃藝術是技術性很強的壹門藝術,通常需要5-7年的時間才能熟練掌握。它更是壹門合作的藝術,需要多方的配合協調,奇胡利就深深的體會到了這壹點,因此他能將玻璃的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以上簡要的談及了玻璃藝術在西方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在我國,曾出土過幾千年前的玻璃制品,但由於玻璃在中國的封建時代不受人們重視,以及人們偏愛於金屬工藝、漆器工藝、陶瓷工藝等原因,玻璃藝術在中國幾乎找不到傳統的痕跡。其實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中國已有玻璃珠發明。到公元五世紀末才有了吹制方式。清朝康熙皇帝深受西方影響,於1680年設立造辦處料器廠專制玻璃,此時期的作品形式簡潔且極富中國味,作品靈感大多來自於瓷器的造型,並雕刻飾以織錦般的龍紋、卷形紋及花的圖樣。由於玻璃不受人們重視,在中國沒有大的發展,且沒有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因此玻璃制品的“精湛技巧”依然止水不前,它的目標和價值都在萎縮。建國以後由於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傳統手工的重視和日用工業的發展,全國各大城市先後都建起了玻璃廠,但大多以某種功用、裝飾或器皿的面貌出現,這些既有著傳統功能性、裝飾性,同時又具有雕塑性的產品,藝術含量已日遂下降,而變得工業化。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玻璃發展的大潮下,中國的玻璃藝術家不斷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制作經驗,使得玻璃藝術在局部地區有了很大發展。如大連的吹制玻璃,在制作技術方面已能和國外先進水平壹比高低。新玻璃藝術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擊,必定會讓中國玻璃藝術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壹場新玻璃藝術運動將在中國掀起。中國玻璃藝術的發展需大量擁有奮鬥精神藝術家的加入,我們要做的不是觀望,而是參與到這壹洪流當中去,讓這場玻璃藝術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

載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

/files/article/html/9/9402/334612.html

玻璃的歷史

前言

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裏,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西元前二千多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裏,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在中國,約從戰國時代起,就已或多或少有玻璃的制造,壹般來說,中國的玻璃技術深受西方的影響,但是成分含鋇的鉛玻璃,與西方不含鉛或鋇的鈉玻璃是有所不同的.在臺灣,玻璃的發展約有近百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日本在新竹設臺灣高級玻璃廠,設廠的原因是因臺灣產矽砂及豐沛的天然瓦斯,促使日後也陸續有玻璃廠的增設.

玻璃在臺灣

在臺灣,玻璃之發展約有百年的歷史.早期以制造工業儀器,民用必須品為主.天然瓦斯(作為燃料)是玻璃業之所以集中於新竹地區的重要條件之壹.新竹地區玻璃工藝最早乃由工業玻璃(儀器或日常用品)分化而出.空心和實心玻璃的發端期約在1960年代左右,拉絲玻璃則始於1970年代.

玻璃工藝最初以內銷為主,隨著臺灣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玻璃工藝亦轉而以外銷為主.其間1970和1980年代各有二波興盛期.但不景氣的時期亦曾存在(如1980年代初).勞力不足實為玻璃工藝近年來的壹大隱憂.

臺灣玻璃發展大事記

1887

光緒13年

陳兩成先生於臺北創設玻璃器皿工廠,以坩堝窯配合手工吹壓玻璃器皿為主,揭開臺灣玻璃產業的序幕.

1895

明治38年

臺北商人陳萬源先生聘請日本玻璃技術人員來臺制造玻璃器皿,但因業績不佳而僅僅數年後即關廠.

1915

大正4年

日本商人高石組首次來臺設廠,主要制造玻璃小瓶子,因業績欠佳不久便結束經營.

1916

大正5年

日人中澤曾來臺與玻璃商「永泰隆」在臺北合辦工廠,但因日本政策及戰爭影響,未能產生顯著的成果.

1922

大正11年

日本著名的「東明制瓶會社」來臺,與專賣局(戰後改名稱為公賣局)合辦制瓶廠,專門制造專賣局用品:咖啡色酒瓶.

1925

大正14年

廖啟明先生於新竹創立「合成玻璃廠」,制造玻璃日用品,包括捕魚用玻璃浮球,煤油燈,捕蠅燈,軍用信號燈,醫療用試管等.

1928

昭和3年

「東明制瓶會社」增設廠房,兼制其它各類玻璃容器等,並引進OWENS自動制瓶機,是臺灣自動制瓶工業的開端,此時期為臺灣玻璃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30

昭和5年

這期間,大眾廣泛看好臺灣玻璃工業前途,從此年後臺灣人或日本人相繼投資數十家玻璃工廠,生產範圍有醫療儀器,計量計,化學實驗儀器等,均屬於透明玻璃.於新竹市街最早出現的是「芝山硝子制作所」,生產溫度計與比重計的玻璃公司(廠址在現今新竹圖書館舊址對面),此公司後來與日本著名的「百木硝子制作所」合並;新竹百木硝子制作所,是日本總公司在臺分支機構,來臺主持人為百木氏的祖父,他於明治時期在美國學習各種玻璃制作技術,在臺灣廠有員工數十名,大部份是臺灣人,員工從百本氏處學習不少技術.(註:硝子為日語,音念GLASS,即是玻璃)

1939

昭和14年

正處於中日戰爭激化之時,日本總督府成立「臺灣高級硝子株式會社」,員工約兩百人左右,並將〔百木硝子制作所(上述)〕合並,當時以生產醫藥用化工實驗儀器,軍用儀器及註射液裝用的小瓶,供應全臺灣島上的制藥公司與日本國內制藥公司需求,該會社後期設立〔技能培養所〕訓練新進員工,負責人是陳建祥先生,這個機構對新竹玻璃工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今天新竹玻璃工業界先輩,幾乎都出身於當時的「高級硝子株式會社」. (註:當時是西洋醫藥學上(註射療法)在日本醫學界盛行之際,而日本制藥界所生產的註射劑,部份要用在中國大陸戰場上日軍醫療之用.

1945

民國3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人經營的10個玻璃事業單位,改組並編為7個玻璃制造廠,運用原有設備與專業人才,拓展外銷,先是生產公賣局專用酒瓶,熱水瓶等生活器皿,然後生產醫療器具及化學,工業儀器等產品.

1949

民國38年

由於市場需求擴大,民營玻璃工廠增加至29家.

1953

民國42年

「新竹玻璃公司成立」,董事長 陳尚文,開始生產建築材料的平板玻璃.

1960

民國49年

新竹玻璃公司創立「中國玻璃工業研究所」,並增設玻璃工藝窯爐,開始臺灣玻璃工藝的起步,初期生產手工花瓶加噴砂圖案,圖案是以古畫為主,嗣後發展到玻璃雕塑的動物或文鎮等略具藝術品味的產品.

1962

民國51年

「聯合玻璃公司」創立,董事長 苗育秀,設址中壢市,生產高品質24%P60水晶玻璃,是臺灣第壹家水晶玻璃廠,但因原料來自國外,成本昂貴,國際市場競爭困難,數年後關閉.

1964

民國53年

「臺灣玻璃公司」創立,生產磨光玻璃.

1970

民國59年

「中央玻璃纖維公司」創立,生產玻璃保溫棉供做冰箱隔熱材料.

1971

民國60年

「五松玻璃公司」創立,生產玻璃動物與文鎮等外銷.「飛利浦公司」來臺投資電視像管,開啟了臺灣電子玻璃工業的發展.

1973

民國62年

世界性石油危機,燃料價格上漲10倍,使臺灣玻璃工業不得不朝向高品質及富有設計性產品路線邁進.

1974

民國63年

「新竹玻璃公司」設立汽車強化玻璃廠.

1987

民國76年

「琉璃工房」創立,設址臺北縣,也是第壹家運用PATE-DE-VERRE(脫臘鑄造法)技術的工作室.

1988

民國77年

因市場不景氣及臺灣勞工成本高漲因素,玻璃產業景氣逐年下降.

1990

民國79年

玻璃工業蔡松平先生首次於新竹文化中心演講,倡導新竹地區同業轉型走向玻璃工房的新思潮,引起熱烈回響,並與文化中心聯合舉辦〔浴火鳳凰〕玻璃大展於高雄.

1993

民國82年

琉園創立.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舉辦全國〔第壹屆金玻獎〕玻璃藝術創作比賽.

1994

民國83年

「竹塹玻璃協會」成立,首屆理事長為蔡松平先生,理事由潘國賢,陳玉樹,黃安福,王水吉,簡瑞明,陳泉水,陳三郎,黃寶雪擔任,監事由鄭阿匏,吳春池,邱瑞堯擔任,並續辦〔第二屆金坡獎〕.

1995

民國84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舉辦〔第壹屆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主題:期使本土傳統玻璃產業,結合歷史,藝術,科技及國際視野的全方位文化.

1997

民國86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舉辦〔第二屆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主題:玻璃之美,玻璃之用.

1999

民國88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舉辦〔第三屆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主題:玻璃新視紀展,玻璃常設展,玻璃教育在臺灣特展,玻璃體驗和玻璃技法簡介.

浮球:漁民因應漁網的大小和水域的深淺,選用大小合適的浮球系於魚網上,使漁網浮於水面.

醫藥及化學實驗儀器

香水容器

現代手工加工作品

設備儀器

玻璃的制作壹般可分為大規模制作及個人制作.大規模的工廠裏所需的器具有窯爐,坩鍋,塑模,磨砂機,烘等.依成品之不同,尚有不同的器具.在目前熔窯大致上分為瓦斯窯,重油窯及電窯等.而以電窯之使用成本低且較乾凈無汙染而較其他窯好.而個人制作所需工具有噴火嘴,牛車及成形所需工具等,我們將分別介紹如下: 大規模制所需工具設備

烘爐:高溫熔燒成行的制品,須經烘爐徐徐退火.

坩鍋:裝玻璃原料之用具.

窯爐:主要目的在將玻璃原料融化,並坩鍋需24小時保持高溫

個人制作所需工具設備

玻璃成型所需之鉗子.

牛車:主要作用在保溫與預熱,壹方面節省玻璃加熱的作業時間,另壹方面避免玻璃瞬間加熱破裂.

噴火嘴:主要目的在將玻璃軟化,以便成行.

玻璃的制作過程

如果想在五光十色的玻璃展外,品味傳統的玻璃制造過程,那就轉往玻璃工廠,目前仍有壹群熱愛古味玻璃老師傅依然堅守其傳統崗位.參觀舊式的玻璃工廠時,場內熱度,窯爐,吹玻璃的老師傅,還有滿地的玻璃成品如同另壹個世界,現代生活全然不會出現的舊畫面,在這卻原原本本得展現在眼前.玻璃的制作過程可分為熱端作業與冷端作業兩種.

熱端作業

熔燒玻璃管

作玻璃的第壹個步驟是將長長的玻璃棒放入高達攝氏1300度的窯爐內溶燒,接著將玻璃棒取出,妳會看到長棒的前端被燒得紅紅的,燙燙的,軟軟的,完全失去它原有玻璃的本色,但這時候也是它以吹制或模制成型的最佳時刻.

吹制或模制

這兩種技法是為了讓玻璃成型.其中模制的過程較為簡單,只要將熔熱玻璃棒的前端插入模器裏,模齒壹合,即可搞定!吹玻璃可就要花點功夫!為了不讓熔得早已軟化的前端掉落,吹玻璃的老師傅必須壹面吹,壹面又不停更轉手中的玻璃棒,對於第壹次接觸玻璃世界的人來說,眼前的景象特別新鮮有趣.而培養壹個技法純熟的吹玻璃師傅,大約要花上壹年的時間,才會慢慢步入軌道,只是這其中還要忍受許多夏日酷熱難耐的苦悶,和吹制失敗的挫敗,但也因此顯得玻璃異品的珍貴和價值.

第壹次冷卻

由於制好玻璃半成品,內外密度的不同,很容易因此而使半成品遭致扭曲變形的意外,所以才需有這個的慢慢降溫的階段,這個步驟需要將先前已制好的玻璃半成品送上第壹次冷卻輸送帶,同時也經歷壹段血液沸騰的高溫,在攝氏500度的緩慢熔制過程中,每壹步驟都馬虎不得.而從輸送帶外往內瞧,仿佛炎炎夏日裏的柏油路面般,有壹種連空氣都要燃燒起來的感覺.在這步驟之後,還需要再經過壹次冷卻.在歷經***多次的高溫後,壹個個完工的玻璃生命就這樣誕生了!

冷端作業

不使用熱的技巧從事玻璃創作,而用噴砂,磨刻,切割,拋光,描繪,鑲嵌等方式制作玻璃,則稱為冷工.其中噴砂技巧收斂玻璃外露的鋒芒,透著深邃的朦朧感;磨刻方式的構圖豐富了玻璃的面貌;而切割讓玻璃在不同角度的折射下露出目眩神馳的風采等.怕熱卻又熱愛玻璃創作的人,可考慮這種「涼涼」的制作方式.

個人獨立制作與常用技法

若依玻璃藝品個人獨立完成的部份而言,在新竹地區主要是以所購入之玻璃棒為材料,其制作程序為先熱成形再冷卻,依成品之不同所使用玻璃棒也不盡相同,有所謂的空心玻璃棒,實心玻璃棒和拉絲玻璃棒.至於常用的技法有下列六種.

熱塑技法

玻璃塑形技法,以噴火嘴為工具,雙手各執玻璃棒,將玻璃棒不斷於火焰中旋轉,使之熔融至所需之份量,利用點,拉,熔,切,壓等手勢將之塑形.

拉絲技法

將玻璃拉成細玻璃絲並加以編織者,謂之拉絲玻璃,拉絲作品好似編織毛衣壹般卷曲.

空心技法

玻璃空心管加熱吹制塑形者稱之空心玻璃,如聖誕燈泡的制作.

吹制技法

吹制是以吹管醮取玻璃膏並從另壹端進行吹氣撐大玻璃體(吹小泡)使之中空並加以塑形為基礎步驟謂之.

脫蠟技法

翻制矽膠模以石膏固定,灌入臘液,冷卻取臘模原型精修,以耐火石膏包埋臘模,加溫脫臘,取石膏模,將玻璃塊填入模內加溫燒融,冷凝成型脫模修整.

磨刻技法

常見於玻璃杯身或杯底,以鉆石輪刀或銅輪將所需之幾何圖形刻畫於玻璃上,以因應特殊玻璃成分之表現與需求,增加其產品附加價值.

實心玻璃 熱塑技法

空心玻璃 空心技法

拉絲玻璃 拉絲技法

熱端作業 吹制技法

冷端作業 磨刻技法

  • 上一篇:潮州遊神賽會(營老爺)來歷
  • 下一篇:太極24式太極拳名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