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思想的創立階段——春秋時期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張包括: (1)政治主張: A.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要“愛人”,遵循“忠恕”之道; B.主張“克己復禮”;“禮”是指 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 C.提倡“為政以德”,統治者應用“德”教化百姓; (2)教育思想: A.主張“有教無類”,使受教育者的範圍擴大; B.主張“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采取特殊的方法啟發誘導; C.主張學生在學習上要實事求是,溫故知新;要把學與思相結合,獨立思考。 (3)哲學思想: 對鬼神持 懷疑態度,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 影響: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了完整的 儒 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在歷史上被稱為“聖人”。
2.儒家思想的初步發展階段——戰國時期。 (1)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大師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展,其思想主張: A.提出“仁政”學說,主張以德服人,實行仁政,這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後來成為中國傳統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B.重民的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C.人性本 善; D.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 義後利,舍生取義。 影響: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被稱為“亞聖”,他的思想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 荀子的思想主張: A.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是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 B.人性本惡,憑借後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C.主張治國禮法並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為主。 思想特點:雜取百家,被視為儒家的異端 影響: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3.儒家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漢。 (1)出現新儒學的時代背景:西漢武帝即位時,黃老之學不適應發展大壹統的需要,他接受了 董仲舒的適應中央集權形勢發展需要的新儒學,並將新儒學上升為官方的學說,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 (2)新儒學的基礎:“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還根據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壹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主張; 董仲舒還總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人教版) (3)作用: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的統壹、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起了積極作用;同時,董仲舒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西漢,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儒學發展為理學,並再次被官學化——宋朝。 (1)宋朝的儒家們將孔孟的治理國家的學說,揉合了道教、佛教思想,逐步確立了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即理學。為理學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是“二程”程頤、 程顥兄弟二人和南宋的朱熹,尤其是後者,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的中國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人教版),他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編著成《四書章句集註》。 (2)理學家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來把握“理”。 (3) 元朝時將《四書章句集註》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程朱理學被官學化。 (4) 清朝,將《四書》《五經》作為官定讀本和科舉考試的準繩,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時期。儒學完全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工具。 (5)南宋的理學大師 陸九淵提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其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的 王守仁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強調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誌。 影響: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但理學重視人的主觀意誌力量,註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誌,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