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畫裏有大美,筆下有乾坤——欣賞三幅大眾喜聞樂見的國畫

畫裏有大美,筆下有乾坤——欣賞三幅大眾喜聞樂見的國畫

第壹幅,《千裏江山圖》

《千裏江山圖》

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88厘米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裏江山圖》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渺的江河湖水,在山嶺、坡岸、水際處,見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漁船遊艇等等,並穿插捕魚、行旅、遊玩等人物活動。人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全卷景物繁多,刻畫細致,構圖壯闊,氣勢恢宏,以“咫尺千裏”之趣表現了自然山水的壯美秀麗。

雖然《千裏江山圖》我們無法帶回家中,但是我們可以將當代名家的手繪作品帶回家。比如下幅尚得堂羽墨的《千裏江山圖》,運筆上,山石用墨筆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勾皴,雜樹以沒骨法畫樹幹,色筆或墨筆勾點樹葉,水面勾滿峰頭紋,無壹筆懈怠。用色上,在單純統壹的青綠色調中求變化,或渾厚,或輕盈,又間以赭色為襯托,使青綠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全卷雖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畫金線,但依然絢麗。

這樣的畫掛在家中,讓家中增添豐潤大美的卓然氣象和獨特的大雅之風。

第二幅,《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絹本設色,24.8 x 529cm, 宋代

原作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既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承前啟後的風俗畫巨作,也是研究明代中後期市井生活和文化史的有力圖證。684個人物、95匹牲畜、122座房屋、29艘船、20多家店鋪、15輛車、8頂轎子……宋代的盛世景象、市民生活,就被這幅長5.29米、寬24.8厘米的絹畫盡收其中。

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清明上河圖》真跡雖然只有壹張,但能被後世的諸多大師所臨草,足以體現其價值。當代也有不少名家也臨摹《清明上河圖》。比如羽墨老師的清明上河圖仿作,他講求筆墨技巧,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的藝術風格,又融匯了自己領悟的酣暢淋漓的筆墨韻味。部分作品大膽融入了西洋畫技巧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的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可謂融諸家之長。

第三幅,《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壹,被譽為“畫中之蘭亭”,聲譽卓絕。

請旋轉屏幕觀看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畫面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變化,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

再看看當代書畫大師筆下的《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畫作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壹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

  • 上一篇:孔融小的時候懂得“讓梨”,為什麽死後卻背上諸多的罵名?
  • 下一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原馬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