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畬族民歌畬族民歌歌詞

畬族民歌畬族民歌歌詞

1、令人迷醉的畬族民歌2、畬族的民間藝術有哪些?3、畬族86歲老人記憶衰退卻仍記得家鄉民歌,老人為何對這首歌記憶深刻?4、畬族民歌《高皇歌》的起源。大家幫幫忙5、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令人迷醉的畬族民歌

各個民俗文化都是當地人民的勞動結晶。畬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大多是在重要節日、田間勞作和探親訪友的時候便以歌對話。那麽,下面壹起深入畬族文化看看他們令人迷醉的畬族民歌吧。

畬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壹員,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閩東、浙南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畬族有悠久的歷史。“畬”字,意為“刀耕火種”,用作民族名稱始於南宋末年。元代以來,“畬民”作為畬族的專有名稱,普遍出現在漢文史籍。最遲在7世紀,畬族就已經定居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地區。

歌俗

歌俗主要有攔路情歌、來客“比肚才”、“做表姐”、“做親家伯”等。歌會主要有農歷四月“分龍節”在福安穆陽壹帶蘇堤山的牛石崗歌會,六月初壹在福安留洋白雲山的歌會,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營坑白雲山的歌會,八月十五中秋節福安城關鎮的歌會,九月初九霞浦城關馬洋目蓮山與溪南葛雲山的歌會等。

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山上常有人對歌,所以有人稱畬鄉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畬歌稱為山歌。來客對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雙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戲真演,雙方都未婚則求之不得,往往唱來壹個終身伴侶。

來客對歌,壹般對壹整夜,半夜時主家燒點心招待所有在場者,唱到天亮時,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結尾是“嘮歌嘮到天大光,送妳歌神出外鄉,唱條歌兒安香火,壹年四季保安康”。對歌結束時,村上主要幾個對歌者要集點錢作為“手薪”送給客人。當然唱歌來了真感情,就不是送點“手薪”了。

另外,畬族婚俗中,有三個熱鬧的場面。壹是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門時;二是借鍋和殺雞時;三是婚宴酒過三巡,赤娘、姐妹舉杯敬酒時,新娘端上裝有壹對紅燭燈、酒盞、銀手鐲的敬酒盤,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從首席第壹位客人舅公開始,唱罷敬酒歌,送上壹雙鞋給舅公,舅公則將備好的紅包放到盤內,並將酒壹飲而盡,再壹壹敬其他客人。

畬族民歌的歌詞非常講究押韻,具有詩般的格律,壹般七言壹句,兩句壹行,兩行壹條,四句壹首。畬族民歌的曲調多為中國傳統的五聲民族調式,旋律構成音較簡單,由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組成,商調式與角調式較常見,有些地區也有六聲調式和四聲調式,很少出現清角和變宮、變徵。

盡管畬族民歌的五聲調式與中國漢族傳統民歌基本音構成相同,但是由於音階的排列不同,呈現出的音樂色彩就全然不壹樣,常常給人以古樸、清越、悠遠、純凈的感覺。畬族民歌的基本節奏是壹個音符對應壹個詞,到句尾時的字才會延長,是典型的前緊後松型。節奏形態有壹字壹音的“平敘型”,先緊後松的“緊松型”和先松後緊的“松緊型”。

畬族民歌主要傳承方式有活動傳承、家庭傳承、老師傳承和文本傳承等。畬族人在每年農歷的三月三都要舉辦盛大的歌會,競相飆歌,互相學習。在祭祀婚嫁和傳師禮儀中,以民歌串起整個儀式,世代傳習儀規與民歌。

畬族人自小隨父母唱習山歌,到壹定時候又要拜師學歌。畬族人用漢字記述歷史歌,每家每戶山歌本的扉頁均是《高皇歌》。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畬族民歌新作,延續著畬族民歌文本傳承的歷史。

傳承意義

畬族民歌是畬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畬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民歌作品儲存於畬民頭腦之中,通過口頭代代相傳,部分民歌以漢字畬語記錄的手抄本流傳民間。畬族歌言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另外,畬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畬族民歌經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畬族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畬族刺繡又稱“做花”或“繡花”。畬族刺繡工藝源於畬族女性服飾。明清時期,畬族婦女穿花邊衫,花邊壹般為婦女自繡,但復雜的植物、動物圖案刺繡,則由裁縫師傅完成。畬族裁縫師傅不但要成衣,而且要精於刺繡,人們品評其手藝之高下,不但取決於其做衣的手藝,更決定於其刺繡的技藝。

畬族刺繡藝人多為男性,但大多畬族女性都會刺繡工藝。畬族刺繡有衣褲、肚兜、五谷包、童帽、煙袋、鞋帽、帳簾的刺繡,主要是服飾刺繡。最常見、最突出的是婦女在自己的上衣和圍裙上刺繡,上衣刺繡在領口、服鬥和衩角,圍裙刺繡則在裙身。以刺繡工藝為主要特征的畬族女性衣裙,既是令人稱羨的服飾藝術,又是引人註目的壹大民族標誌。

畬族刺繡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廣東、江西、安徽和浙江的多數畬族地區刺繡都比較簡單,而浙南、閩東靠溫州的畬族刺繡則十分復雜。這大概受溫州甌繡的影響,也與該地區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有關。畬族刺繡的紋樣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紋和蜈蚣腳紋。植物圖案有牡丹、梅、桃、荷、菊、蘭、松、竹、石榴、佛手、忍冬藤(金銀花)等;動物圖案有龍、鳳、鹿、羊、喜鵲、鰲魚、蝙蝠、蝴蝶、鴛鴦、麒麟、獅子等;此外還有壹些戲劇、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寶劍、葫蘆等八仙所持的器物,以及琴、書、珠、球、如意、花瓶、山石、亭閣、龍門等。

畬族86歲老人記憶衰退卻仍記得家鄉民歌,老人為何對這首歌記憶深刻?

86歲的雷春華老人,是畬族民歌的第壹代非遺傳承人,村裏很多孩子都曾跟著他學唱歌。隨著年齡增長,老人的記憶漸漸衰退。但愛不會消散,這就是第壹代人對本地傳統文化的感情深,愛自己家鄉的民歌,文化傳承吧!

畬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最喜愛的壹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畬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畬族風情村位於廣州增城區,這裏的畬族1956年前稱瑤族,他們的族譜也稱瑤族。雖然村裏已經有些漢化了,但還是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的風情。崇山峻嶺藏有原始森林,村裏還有歷史悠久的各種獨特的景觀,畬族有自己的語言、民歌和服飾,善長唱山歌,他們還有自己的圖騰崇拜。

瑤峒月夜,男女隔嶺相唱和,興往情來,余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壹字千_百折,哀厲而長,俗稱山歌,梅、潮客籍尤甚。所謂瑤峒,指少數民族如僚或畬族、瑤族的聚落,這裏泛指粵東的山村聚落。關於客家山歌的淵源,主要是繼承了南方以畬、_為主的蠻夷音樂文化傳統,雖其文化仍屬於楚文化系統。所以“客家山歌根在客地”,而不在中原。

畬族風情村位於廣州增城區,這裏的畬族1956年前稱瑤族,他們的族譜也稱瑤族。雖然村裏已經有些漢化了,但還是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的風情。崇山峻嶺藏有原始森林,村裏還有歷史悠久的各種獨特的景觀,畬族有自己的語言、民歌和服飾,善長唱山歌,他們還有自己的圖騰崇拜。

畬族民歌《高皇歌》的起源。大家幫幫忙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壹,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畬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壹。他們自稱“山哈”。“哈”畬語意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裏的客戶。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She),意為刀耕火種。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畬族人民被迫不斷遷徙。解放後,改稱為“畬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畬族人口數為709592。畬族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畬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各地畬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裏,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畬族中,廣泛流傳著屬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壹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裏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壹家族有壹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畬族圖騰的主要標誌。畬族居民現在仍以藍、雷、鐘為主要姓氏。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畬族人民被迫不斷遷徙。畬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壹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畬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鐘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壹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壹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壹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

歌俗主要有攔路情歌、來客比肚才、做表姐、做親家伯等。歌會主要有農歷四月分龍節在福安穆陽壹帶蘇堤山畬族民歌的牛石崗歌會,六月初壹在福安留洋白雲山的歌會,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營坑白雲山的歌會,八月十五中秋節福安城關鎮的歌會,九月初九霞浦城關馬洋目蓮山與溪南葛雲山的歌會等。

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山上常有人對歌,所以有人稱畬鄉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畬歌稱為山歌。

農閑時,村上來了客人,村上年齡相仿的異性就活躍起來,天壹黑,眾歌手到客主家門口放壹鞭炮,湧入中堂起歌頭:日頭落山嶴裏黃,太(看)見阿哥(妹)娘洞(郎洞)來,阿妹(哥)冒(無)納(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來打大鋪(對歌)。如果客人是歌手,會很快對上,如果客人確無歌手,則以歌罵得他回去以後非學起來不可。若客人來了,村上無人對歌,也會被人視為此村無能。找客人對歌,村上上場唱者必須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客人必須是非本村出嫁者畬族民歌;主家如是三年喪服期內或造房豎柱時,不對歌,要對也要放別人家去對。來客對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雙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戲真演,雙方都未婚則求之不得,往往唱來壹個終身伴侶。

來客對歌,壹般對壹整夜,半夜時主家燒點心招待所有在場者,唱到天亮時,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結尾是嘮歌嘮到天大光,送畬族民歌妳歌神出外鄉,唱條歌兒安香火,壹年四季保安康。對歌結束時,村上主要幾個對歌者要集點錢作為手薪送給客人。當然唱歌來了真感情,就不是送點手薪了。

另外,畬族婚俗中,有三個熱鬧的場面。壹是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門時;二是借鍋和殺雞時;三是婚宴酒過三巡,赤娘、姐妹舉杯敬酒時,新娘端上裝有壹對紅燭燈、酒盞、銀手鐲的敬酒盤,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從首席第壹位客人舅公開始,唱罷敬酒歌,送上壹雙鞋給舅公,舅公則將備好的紅包放到盤內,並將酒壹飲而盡,再壹壹敬其他客人。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流傳於福建省寧德市的蕉城區八都鎮猴盾畬族村及其周邊的畬村,畬族“雙音”,是畬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畬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國畬族山歌中唯壹幸存的畬族二聲部山歌歌種,畬族“雙音”有別於其它畬族山歌,在於它獨特的演唱方式和聲部音樂復調性的組合形式。極具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主要表現形式

1 、二聲部山歌“雙音”屬清唱,演唱形式,每個聲部至少 1 人,每個聲部的演唱人數可多可少,不論聲部的男、女性別演唱,亦可兩聲部都由同性別演唱,但演唱情歌就壹定要男、女各唱壹聲部。 2 、二聲部山歌“雙音”詞律歌詞結構基本是七字壹句,四句體,四句為壹條。 3 、二聲部山歌“雙音”的聲部組合形式 有以下這麽幾種類型: ( 1 )支聲式由兩個聲部同時演唱同壹旋律及其變體,( 2 )和音式兩聲部之間節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異,構成多種不同音程關系。樂句終止音相同。( 3 )接應式兩聲部之間,壹聲部來了,另壹聲部緊接。頭尾相疊置。( 4 )模仿式由同壹旋律及其變體,在不問聲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後出現。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學術價值:在音樂史中,常見的畬族民歌只有單聲部,而畬族“雙音”卻是多聲部民歌,在其它少數民族民歌中, 也是不多見類似畬族“雙音”這樣具有音樂復調性質的民歌。其二,畬族“雙音”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傳承歷史,在畬族民間音樂文化中以及全國其他少數民族民歌中實屬罕見。搶救和保護畬族“雙音”,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乃至對世界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壹定的推動作用。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實用價值:在於對畬族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 畬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含神話傳說歌和小說歌)、雜歌(含愛情、勞動生活、傳授知識、倫理道德、娛樂生活等內容)、儀式歌(含婚儀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畬族民歌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山歌調和師公調兩大類。山歌調包括: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麗水調、景寧調、龍泉調、文成調等。師公調包括念誦調和配合做公德動作的歌唱。

畬族山歌多用假聲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在福建省寧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還有壹種雙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壹歌詞演唱,曲調之間形成支聲式、模仿式或和音式關系。此種唱歌形式曾有壹段時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風吹竹葉尾提提》等。現已瀕危,亟待搶救。

畬民喜唱山歌,不僅婚嫁喜慶,逢年過節唱,而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閑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傾吐衷情。畬族民歌壹般以四言、七言體韻文為壹條,四句為壹首,也有少數歌詞第壹句為三個字或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末字須仄聲。畬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種類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歌、兒歌、雜歌等。編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卷》畬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還有用本土史實編成的《打酒局》、《打鹽霸》、《古老歌》和《湯夫人歌》等4首長聯歌。 畬族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民最喜愛的壹種音樂形式。畬族歌曲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如閩東地區有4個調區,即福鼎調區(流行於福鼎、柘榮、霞浦縣北部。屬五聲商調式)、霞商調區(流行霞浦縣大部分、福寧縣等地區,屬商調式)、福寧調區(流行於福安、寧德、壽寧、民間南、古田、周寧、柘榮西部等地)、羅連調區(流行於羅源連江、寧德、南部的飛鸞等地),浙江畬族也有5個基本曲調,即麗水調、景寧調、文成調、龍泉調、瑞安調。縱觀畬族歌曲以輕聲細語為特色,在詞曲結構方面,歌調比較整齊,多7字壹句,四句成壹段(又稱為壹條)。壹首民歌,少則1-2條,多則7-8條;調式多為五聲性調式,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都有,其中商調式分布最廣,角調次之,徵、羽、宮調式再次之。

畬族人民擅長二聲部重唱的唱法,人們稱之為雙音,畬族稱雙條落。在演唱上,帶有輪唱性質。雙音最初是兩個人唱,發展到可以3人,也可4人。壹般不超過4人。兩聲部分上兩人演唱,兩個演唱者可壹男壹女,也可兩男兩如是由壹男壹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後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後兩個字或四個字接唱,要與前唱者唱同樣的歌詞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調。雙音在唱法上,壹般男女都用假聲,後來男子敢用真聲唱,聽起來聲部更加清晰。畬族假聲唱法追求恬靜、纖嫩、清秀、古樸。由於唱法的不同,壹般同壹首歌可出現平講調、假聲唱和放高音和三種不同曲調整。演唱雙音不嚴格規定時間、場合,但必須在唱歌的季節,即從農歷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為畬家唱歌的季節。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節日,畬家總是成群結隊走親串友,以歌當話,還要舉行盛大的對歌會。這都是欣賞畬家雙音的好時節。

畬族民歌講究畬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壹兩夜而不重復。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壹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壹壹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

傳師學師是由畬族法師向學師弟子進行傳師學師的活動,在舉行傳師學師儀式上,所有祭師坐在筵桌上,由主持傳師學師儀式的東道師在筵桌上很有節奏的自擊鼓自唱的兵歌。傳師學師時,法師在鈴刀、龍角、扁鼓、鈴鐘、琴簫等道具和樂器的吹、搖、拉、碰擊聲中時而邊念咒邊誦詞,時而邊歌邊舞。 畬族民歌按首數多少可分為短歌和長聯歌,獨立壹首為短歌,平時多唱短歌;幾首、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為壹個整體內容的民歌稱長聯歌(或敘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時辰歌》等,景寧壹帶還有《打鹽霸》、《打酒局》、《湯夫人歌》等長聯歌。《高王歌》是記述畬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畬族人民視為傳世之寶,民族史詩,畬族家喻戶曉,世代傳唱,全詩***112首。

勞動歌是以歌唱形式表達各項生產勞動須遵循的農事季節,介紹生產知識,如何爭取豐收,實現美好生活等。廣泛流傳的有:二十四節氣歌、十二時辰歌、種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畬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勞動歌之壹,畬民男女老少人人會唱,具體形成年代不詳。該歌是畬族姑娘在山上、田間勞動時,相遇砍柴青年即興編唱的勞動歌曲,內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愛的情調。

情歌又稱緣歌,是畬族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最動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種事物為襯托,表達男女間愛情的,青年男女通過情歌談情說愛,互相傾吐真摯情感,排除壹切阻力,實現男女結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對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來助興。《情歌對唱》畬語稱嘮歌,即男女相互對唱,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妳走進畬村,就可聽到山上、田間的男女對歌聲。情歌對唱,基本上是壹男壹女對唱,各唱壹首,壹唱壹和,男女青年相遇時,壹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據主唱者的歌詞內容應對,所以和唱者要隨編隨唱,難度較大。情歌除野外勞動時對唱外,也有夜間對唱,晚飯後開始,天明結束。壹是不妨礙勞動時間;二可吸引眾多聽眾。

畬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比睿鬥智,更具特點的是在喪葬悲哀時,以歌代哭,傾吐哀情。《哀歌》又稱喪儀歌,形成年代久遠,至今畬村畬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後,靈堂兩邊擺上長凳,凡死者下輩均入座唱哀歌,整個靈堂沒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內容大都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樂善為人,表達對死者的尊敬,祈禱死者安息,懺悔對死者生前照顧不周和對孝子的贊揚,對不孝的斥責,其曲調低沈悲切。

畬族還有懷念先輩,追述歷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統壹歌詞的手抄本流行,並由專門祭師舞蹈,是做各種類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動作、有道具,地點在師爺間或本家竈邊,歌名有:齊聲呼、月月唱、大離別、小離別、媳婦苦、卷筒線、牛崽傳、二十四孝、五更嘆、行孝、竈君保護、夾歌等12段,唱時要唱三輪,唱夾歌內容時,由三人壹組進行,壹人肩背竹簍(也有用谷切),手抓壹把白米,另二人擡著壹只布袋,繞著靈堂棺木,對歌作舞,像抓白鶴壹樣,通過引鶴、放鶴、言鶴,意為引魂升天,亡故仙師騎鶴上天堂,唱撈鶴歌,跳撈鶴舞。

  • 上一篇:生活中有哪些傳統文化?
  • 下一篇:石佛寺壹社區位於哪個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