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皮影藝術發源於西漢時期的陜西,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壹,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即陜西地區),興於漢朝,盛於宋期,元期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極盛於清期的河北。
皮影戲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顧名思義,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
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擴展資料: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陜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
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淩源皮影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