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鹽堿地主要含鹽,為什麽叫堿地。

鹽堿地主要含鹽,為什麽叫堿地。

因為中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所以叫鹽堿地。

影響鹽堿土形成的主要因素如下:

1、氣候條件

東北、西北、華北幹旱半幹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於水的鹽易在土壤表面積累。夏季雨水充沛、集中,大量可溶鹽滲入下層或隨水流失,為“淡化”季節。

春季地表水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細水的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鹽回歸”季節。東北、華北和半幹旱地區的鹽堿土具有明顯的“淡化”和“鹽回歸”季節,而西北地區由於降水量少,土壤鹽分的季節變化不明顯。

2、地理條件

地形位置對鹽堿土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地形位置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與鹽的運動和積累密切相關。從大地形來看,水溶性鹽由高到低,在低窪地區聚集。

鹽堿土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等內陸盆地、山間窪地、平原等排水不良地區。從小地形(局部範圍)來看,土壤中的鹽分積累與大地形相反。鹽常聚集在小的凸起區域。

3、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粗質結構會影響土壤毛細水運動的速度和高度。壹般來說,壤土中的毛細水上升得越來越快,砂和粘土中的鹽分積累也越來越慢。地下水影響土壤含鹽量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含鹽量。地下水位高,鹽度高,易積鹽。

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和運河兩岸的土地由於河流的滲漏而增加了地下水位,促進了鹽的積累。沿海地區海水浸泡可形成濱海鹽堿土。

5、耕作管理的不當

在有些地方,當洪水泛濫或低窪地區,只有灌溉不排水,使地下水位迅速上升,鹽分積聚,使原來的好鹽堿地,這種過程稱為次生鹽堿化。為防止次生鹽堿化,應配套排灌設施,嚴禁漫灌,灌溉結束後應及時翻耕、鋤地。

擴展資料:

鹽堿地的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

建立完善的排灌體系,分開排灌,加強水的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位,通過灌溉灌溉、分洪、淤塞,不斷地淋濾和清除土壤中的鹽分。

2、農業技術改良

通過深耕、平整土地、填客土、覆草、翻淤、覆沙、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組成和結構,提高土壤滲透性,加快鹽分淋失。

3、生物改良

種植和翻壓綠肥牧草、稭稈還田、施用菌肥、種植耐鹽植物、植樹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並改善農田小氣候,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抑制返鹽。

4、化學改良

對堿土、堿化土、蘇打鹽土施加石膏、黑礬等改良劑,降低或消除土壤堿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各種措施既要註意綜合使用,更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百度百科-鹽堿地

百度百科-鹽堿地改良

  • 上一篇:田雪兒的名字中有幾個聲母和韻母
  • 下一篇:祥雲花團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