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工生態系養殖在港_養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依靠天然生產力養成的基礎上,不斷加強人工幹預,如通過消除有害生物、施肥、移植餌料生物,或補充投餌等方法,努力培植起壹個適於對蝦生存和生長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群落和水質環境),在較低的養殖密度下,努力發揮水體的自然生產力,大大減少了水體汙染和蝦病發生。維持水體中合理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少投入、低成本的運作中獲得較穩定的養殖效益。國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在數十公頃乃至數百公頃的大型養魚港對蝦養殖中,采用這種方式。隨著養蝦生產的發展和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已改造成中小型池塘養殖。近年來由於蝦病的暴發,半精養池塘廢棄甚多,在這些廢棄閑置的池塘上部分地采用、完善和發展這種養殖模式,也是對抗蝦病,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徑之壹。
(3)中型池塘半精養在潮間帶或潮上帶修建面積為數公頃的長方形池塘,以潮差納水或機械提水,或兩者兼而用之的方式供水,以人工投餌為主,施肥繁殖或移植生物餌料為輔的養殖方式。中國用這種方式養蝦,每公頃已達1500千克左右,高者可達3000千克。
(4)網堤式養殖也稱半蓄水養殖,屬半精養類型。即在潮差大、風浪小、底質硬的潮間帶(壹般在低潮區),修築1~1.5米高的石砌壩或混凝土壩,壩頂撐有高出大潮最高水位線的尼龍攔網,拼成半堤半網的池塘、投餌養殖對蝦。其優點是可利用潮差自動換水,水質好,節省提水動力,缺點是清池難操作,投餌易流失,安全程度差。該種養殖方式在日本天本縣天草地區最為盛行,每公頃產日本對蝦4500千克左右。中國青島嶗山1987年也曾以土壩代替混凝土壩建成半堤半網的蝦池,每公頃產對蝦4500千克,但因安全問題未堅持下來。
(5)小型池塘充氣養殖屬精養式的低等形式,即利用面積多在1公頃以下,水深2米以上的小型室外土池,采用機械提水,增氧機充氣或循環流水等方式保持較好的水質,主要依靠人工投餌養殖。投入大、產量高,壹般每公頃產蝦3000~7500千克。該種方式在中國臺灣省、東南亞(如泰國、印度尼西亞等)進行較早,近年來,國海南、廣東、山東、天津等地結合當地特點,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取得了較高的產量和效益。如山東省東營市、濱州市自1998年開始,在鹽堿地結合造田,挖地築池,利用滲出高鹽水,加入淡水調配,充氣養蝦,使蝦病減少,產量每公頃最高達4500千克以上。
(6)工業化養殖集約化程度很高的精養方式,也稱超精養。指在水體較小的水泥池中,利用先進的工業調控手段,進行高密度養殖的壹種生產方式:如日本鹿兒島式,系在潮上帶建造圓形水泥池,單池面積為1000~2000米2,雙層底,上底鋪設20厘米厚的砂層,供日本對蝦潛居。海水由池表面切向進入,推動池水旋轉流動,多余的海水由池底滲出。並定時經過池中央的圓柱形排水網,由其下面與之相連的排汙孔排出池底汙物。這種養殖方式產量高,可達1.5~3千克/米3。美國的跑道式養蝦池和國曾利用對蝦育苗池試養對蝦皆屬此類。2001年,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參照日本鹿兒養殖模式,利用面積為500米2的水泥池,上蓋塑料大棚,增設渦流設備和增氧設施,養殖南美白對蝦、藍對蝦,取得了37500千克/公頃的高產。由於超精養模式投資大,耗能高,技術要求高,目前在國尚未大面積推廣開來。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綠色發展 綠色植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