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觀:在中國哲學中,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表述為知與行的關系。其主要觀點有:行先於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進行;以行驗知,以行證知;知行並進,相資為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由於受當時的社會條件的限制,難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
知行觀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別具特色的問題之壹。宋明以來,它以個人為主體,主要圍繞著知行的先後,分合,輕重,難易展開討論的,這可以看作中國古代知行觀的範式。王夫之窮盡了這壹範式的發展余地,成為中國古代知行觀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觀的抽象理論中包含著封建主義的思想內容。
知行觀是宋明理學的壹個重要內容。朱熹知行觀強調知難行易、知先行後,與傳統知行觀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論上反對傳統知行觀中對知行分先後輕重,而提出了知行合壹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