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需知禮,我國古代的禮儀都有哪些?
揖即拱手行禮,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作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壹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屬於比較輕的壹種敬禮。行禮時取站姿,身略俯折,兩手合抱,當胸而稍向下移。
拱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兩手合抱時,壹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但是如遇兇喪,則應該反過來。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壹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壹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妳,我景仰妳,我要向妳拜手,我要向妳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壹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勢近似於跪,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稍停即起。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跪拜之禮,行禮方法與頓首相似,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在手後。頭觸地後必須有較長時間停留。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空首行空首禮時,先取跪姿,然後拱手至地,接著引頭至手。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上,而是懸在空中。古人在行稽首、頓首禮時,壹般要先行空首禮。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跪在席上,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跽跪時,臀離開腳跟,挺身直腰,這時人的身體似乎加長,故又叫"長跪"。"府吏長跪告。"(《孔雀東南飛》)跽也是將要站立的準備姿勢,往往表示跽者將有所作為。
居古代壹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殿部向下而不貼地,像蹲壹樣。
箕踞古人認為最不恭敬的壹種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壹樣。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