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這裏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壹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壹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最簡單的說,禮儀就是人類(大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日常交際中總結出來最不會傷人的話,雖說是不傷人,但是在網絡上,有壹些人不太喜歡這些客套話。禮儀既是對他人尊重的體現,也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壹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禮儀起於周,但周禮與現在的禮儀是不同的,或者說是禮儀朝著壹個開放性的方向發展了。
現代的禮儀,禮大多指謙和讓,儀指的是在特定的場合著特地的服裝與行為,這是現代主流價值觀所倡導的禮儀,其他的就沒有限制,全憑人類經驗去與整個社會相處,所以禮儀的存在,相對給個人多了更多的合理性選擇。
但在中國,以前禮儀即禮樂,它在周代時期,整個時代的基本盤就是在禮樂上建築的。它是壹個形式上的東西,基本在那個時代禮樂制度無所不涵蓋。比如社會階層之間的行為,都有壹套完整的規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前,社會治理經驗的缺乏性,禮就成為了構建穩定社會的壹個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在當時非常奏效。
簡單來說社會等級分明,飲食起居,喪葬嫁娶都是以當時的壹個基本法來執行的,全社會通用,哪怕妳家財萬貫,也沒有特權去僭越身份等級。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下的情況。可能現在看起來似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點不平等,可這在當時恰恰是最大的平等。
古代的禮樂制度其實不需要理解太深,知道個大概就好,除非妳是想成為研究先秦時代的專家,才值得去將禮樂制度研究透,雖然現代的禮儀其實就是由周禮經過兩三千年演化而來的。
但不論哪個時代,禮儀總是可以通用壹個字“尊”,妳只要按這個字來,那麽基本禮儀妳就都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