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的審美觀念都是來自於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多方面作用下形成的,而唐朝的審美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多元化的、分時段的。初唐的開基創業和遠征邊塞造就蓬勃進發的美學姿態、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帶來兼容並包、大開大合的開放式審美之姿以及安史之亂之後中晚唐回歸南朝以纖細為美的嬗變都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唐朝審美觀念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影響下變化多端。
唐代仕女圖
壹、唐朝審美觀念處於壹直變化之中
1、唐初時期民眾普遍傾向雄健勇猛的畫風
自南北朝以及隋朝以來,中國北方地區受到民族大融合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習俗方面的影響,隨之改變的就是審美觀念上的融合和轉變。作為關隴地區發家的李唐受到北朝、邊塞胡風影響,早就形成如《木蘭詩》中描繪的“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樣英武氣概的胸襟與氣度,唐王朝初建,帶來的自然是雄渾壯闊、朝氣蓬發的美學觀念,自然而然就淘汰了南朝那種傷春悲秋、國破家亡的裊裊之音。
2、唐朝中期開始轉向對豐腴肥美的偏愛
歐陽修有言:“曲眉豐頰,便知唐人所尚以豐肥為美,以渾圓飽滿為美。”胡漢雜糅形成的關隴集團及其建立的大唐王朝在統壹全國後,對南方舊世族以纖細為美的審美觀念嗤之以鼻轉而發展自身的審美價值。
以胖為美
胡人大都健壯,相比於南方人骨骼高大、體態健碩,而唐受胡風影響,無論男女皆以豐腴健壯為目標,以此為美。身為“天可汗”的唐太宗也是對胡風持開放態度,所以胡人審美觀念也逐漸滲入到人們心中。
3、唐朝後期逐漸回歸傳統的瘦弱纖細審美
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是改變唐審美轉變的壹個重要因素。安祿山、史思明帶領的胡人叛亂可以說攪動了唐王朝的根本,即便後來平定叛亂,可是造成的胡漢關系破裂是很難修復的。在此之後漢人對胡人的看法逐步發生轉變。
對於胡人的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和文化內容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排斥,特別是中晚唐時期的兩大文學運動強調的“中國本位文化”、“復古為己任”就是表明漢人轉而回歸自身文化習俗、自我美學姿態審視上。
唐代女陶俑
二、特殊的社會環境引發了唐人審美觀念的變化
1、戰爭的頻發及勝利所帶來的成果鼓舞了人們的好戰因子
初唐、盛唐的界定並沒有非常明確,所以初唐、盛唐時期的審美大致可融為相近的壹體。都說文化是當時政治和經濟最真實、最確切的反映,所以想要了解初、盛唐時期的美學態度,去尋找此時的唐詩便了然。初唐開基創業之時,正是建功立業之機,李唐軍事發家,受胡人影響喜打鬥、好戰功,所以在初唐時期的唐詩大都以邊塞、軍事、戰爭詩為主。
武德至貞觀年間,大破突厥,滅東、西突厥並將其地並入大唐,同樣是武德至貞觀年間,大唐還對吐谷渾發兵,於貞觀九年徹底征服吐谷渾,貞觀年間和開元年間三次戰敗吐蕃、大歷年間兩次出兵,贏得臣服。
初唐時期的光輝戰績和國力強盛讓大唐的子民感受到邊關塞外將士們保疆衛國、開邊拓土的豪情壯誌和能夠處於這樣繁榮昌盛、物產豐富、和平安定的國度感到自豪,從而也就催生社會上形成壹種精力旺盛、忠勇往烈的審美心理,造就對雄強勇武美學風標的審美崇尚。
邊關將士們更是受到將這種美學精神的感染以及唐王朝本就“重冠冕”的習慣,發揚成壹種以勇猛戰鬥為基礎和依托的好戰心理,唐玄宗時期的開邊政策更是讓大唐帝國軍人的名聲響徹邊疆。而這種以金戈鐵馬為美、以積極進取為主的社會審美風尚在盛唐時期更是發揚光大,並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轉變成壹種俠膽豪情的新觀念。
“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己”,這些“長安少年”、“關西俠少”接過邊疆將士的豪情壯誌,在盛唐時代的江湖闖蕩時展現出英姿勃發、朝氣蓬勃的社會風向。而正如李謫仙最有名的《俠客行》寫的那樣,盛唐時期的民眾,多多少少都對這種拯危濟難的俠客、或者說是對這樣壹種社會審美觀念的贊同與認可。
2、經濟繁榮之後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富足
都說宋代商業發達,可是所謂“坊市”、“市場”,則是來自於唐朝。唐代商業發展,經濟發達帶來的是對舊的審美觀念、社會習俗的沖擊。初、盛唐的經濟發展首先是讓大唐的子民能夠不那麽擔心自己的溫飽問題,轉而將重心轉向對自己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上。
大唐經濟鼎盛,各邦國的人都湧入中原,長安坊市中存在著來自三教九流的人,會表演屬於自己宗教的祭神舞、展現各種中原沒有的奇淫技巧,這就大大滿足了心胸博大的唐人好異獵奇、追求刺激的審美心理,這同時也給了西部諸教及教徒服裝、音樂、風俗傳播於中原各地。
像唐玄宗,“尤愛羯鼓、玉笛”。大唐的經濟發達讓中原人富庶同時,胡人帶來更加多元、開放的思想與其承載器物,促進思想上的解放和社會風尚的轉變。
宴樂圖
3、安史之亂後的衰弱引發的後續影響
天寶十四載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對整個唐朝乃至後世都是影響頗深的壹場變故,安祿山、史思明等帶領胡人叛亂,攪動中原,讓唐朝的經濟重心和胡漢關系都發展轉變。在前文有談過,中晚唐時期社會審美又重新回歸到南朝以纖細瘦弱為美的審美觀念,這其中安史之亂是重要因素,但絕不是根本性影響因素,最根本的是“關中本位”政策的消亡。
這就要往前追溯到武則天統治時期。開始說過,大唐初立,打擊舊世族,關隴集團追求自身審美,也就在朝廷上形成“關中本位”的政策,利用抱團、集合的方式推展開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念。
武則天為了統治打擊關隴貴族,提拔寒門有識之士,屠殺關隴舊世族。“武周革命”後,關隴貴族及其代表的審美觀念也隨之消亡,即便後來重歸李氏王朝,但是難改其頹勢。
武則天
而且,安史之亂中羌、羯、回等地區胡人軍隊大肆屠殺中原地區人們,嚴重破壞了原本的胡人形象和關系,導致中原地區的漢人對於胡人文化及其審美觀念的不同程度的排斥與批判。白居易有詩言道:“以亂幹和天寶末,明年故塵犯宮闕。”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古文運動和以元稹、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都是“復古”運動,其目的就是將輿論矛頭對向胡人文化。
關隴集團的分崩離析和“關中本位”政策的失效,加上安史之亂帶來的胡漢關系矛盾加劇、戰亂導致的全國經濟重心南移以及南方世族長時間養精蓄銳等等多種時代因素,就造就了中晚唐時期審美觀念又重新回歸六朝時期以纖細柔弱為美的審美觀念。
三、多變的審美觀對唐朝社會帶來了較為深刻的影響
1、使唐朝文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壹面
說到唐朝對現代中國最深的影響,恐怕還是唐詩。燦爛的唐詩文化體現的是唐朝時期人們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上展現自己生活百態時的最好佐證,也是社會美學觀念的集中體現。多變的社會現狀以及其在美學觀感上的文學體現,造就現今中國最具有魅力的唐詩文化和引以為傲的詩歌情懷。
而除了唐詩,唐文化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壹面還得益於胡人和西域因素。唐代胡風盛行,受到胡人影響,大唐人的服飾也變得有“胡人風味”,根據《唐大詔令集》記載,“乘肥衣輕,競矜胡服,城溢陌 ,深點華風”。
除此之外,隨著胡人的融入還帶來西域舞蹈、音樂這些胡人文化中精粹,據文字記載:“的祭神舞,琵琶鼓笛,酣歌醉舞”。而有名的唐玄宗曾結合胡曲奏樂出《霓裳羽衣曲》、《破陣樂》等有名的宮廷樂舞。
霓裳羽衣舞
在此時期,起源於西部舞樂的《胡旋》、《胡騰》這類矯健剛勁的“健舞”和《蘭陵王》、《春鶯專》這類輕盈的“軟舞”相結合誕生的舞蹈取代原有的江南舞曲,成為風靡壹時的舞姿。
除了衣食住行,胡漢雜糅帶來的就是宗教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被中國封建統治者奉為圭臬的儒教在大唐人的審美掛念的地位中有所下降,西域各種新鮮、充滿奇異氣息的宗教的匯入給大唐沈寂的宗教文化以活力,讓大唐人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像西域人常用手抓飯、伊斯蘭教徒做“大凈小凈”、以及胡餅、胡麻飯、波斯棗等食物瓜果。
2、對女性的壓迫和解放都在其中
大唐恢弘的氣度贏得萬邦來朝,胡人在這段時期大量入駐中土,於是隨之而來的很多胡人女子服務於酒肆、坊市之間,騎馬、遊玩於大街小巷之間,甚至能身著男裝圍獵與山野。這就完全打破和解放原有中原人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習俗和禁錮於宅院的思想。
而唐人對於胡人女子的行為也是持欣賞、贊嘆的態度。這種“女子也頂半邊天”的社會風尚很大程度上讓唐代的女子相對於其他朝代的女子更加自由、更有女性獨立魅力。
但是即便如此,就算是在盛唐時期,社會上對於女性的審美都還是被掌握在某壹階層的人手中,仍沒有逃脫被控制、被主宰、被制約的牢籠,女性身材仍然被男性評頭論足,高矮胖瘦的身材塑造還是為了取悅某些人群。選擇怎樣的身材、能否自由選擇都還需要打個問號。所以說,此時,對女性的壓迫和解放都包含其中。
四、總結
初唐時期的磅礴大氣來源於戰爭與國力強盛,中唐時期以豐盈為美根源在於經濟繁榮帶來的更自由、更多變的選擇,晚期受安史之亂影響和經濟重心南移導致的回歸以瘦弱為美的審美觀,都證實了多變的唐朝審美觀念形成於不同時期、不同歷史狀況下的社會背景,而同時這種審美觀念也作用於時代的發展和變更。
初唐時期這種朝氣蓬勃、英雄膽氣、好戰的“盛唐氣象”同時也造就大唐帝國初期強盛的軍事實力和社會整體建設大唐帝國的積極性;中唐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崇尚以豐盈為美的審美觀在某種程度上讓這個時代的女性魅力更加凸顯,也讓此時的唐朝文化愈發燦爛。
安史之亂後的唐代回歸南朝之風,以纖細柔弱為美的審美觀逐步影響著社會各階層的思想,也就逐漸影響著後世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偏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