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福州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福州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拗九節與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壹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二十九……(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壹樣,吃壹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節”過後三天,便是農歷二月初二,這壹天也是福州特有的傳說節日,簡稱“二月二”。二月二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鹹粥。鹹粥是以糯米、芹菜、蔥、蒜、蝦米、海蠣、肉絲等為原料,煮成的鹹味稀飯。二月二之後,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由於二月二源於清理、烹調正月富余下來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沒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二月二弘揚了福州人不鋪張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除夕“避債戲”

福州民間劇團過去有壹個傳統的班規習俗,即每年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開始按例要“封箱”(即用紅紙條將戲箱封住),表示戲班人員放假回家過年,要到來年正月初壹才正式開堂演出。

福州臺江塢尾古建築萬壽尚書廟裏的戲臺每年除夕之夜鑼鼓喧天,熱鬧異常。在古代,臺江商貿發達,貧富不均。有錢人家除夕之夜燈紅酒綠,滿桌佳肴。而貧苦人家最怕年關到來,債主臨門逼債。有些慈善家出於同情,便募捐籌款,以高酬金聘請閩劇班社,特定在除夕之夜破例到萬壽尚書廟裏演戲,並規定要通宵達旦,好讓窮苦的負債者聚集到廟中看戲。當晚如有債主進廟逼債,壹來人群擁擠難以找到人,二來會遭到窮人們群起而轟之。所以萬壽尚書廟除夕演戲免費專供窮人看,被俗稱為“避債戲”。到了第二天天亮已是正月初壹,便算是過年了,債主又不便開口向窮人討錢,否則自己也會感到不吉利。

福州民間喪葬習俗

福州早年民間對於喪葬有壹套不成文的規例,壹直延續下來,到現在有許多已經逐漸革新簡化,但還有殘留痕跡。

辦喪事,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壹七,七七四十九天,每壹七都要請道士做道場,或是請和尚尼姑念經,要設靈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湯、唱飯、點塔香。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過之後,就要服喪。古時謂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喪中是十分狼狽的,所以福州有句諷人其貌不揚的話叫“真像孤哀子”,就是這個意思。

上壽的人死亡,有發素帖(即訃告)及企“屏風”的規矩,在素帖及屏風上自稱為“不孝男”,戴孝壹般都是首七開始,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發,刮胡須,否則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終七時才能理發,孝男穿麻衣帶麻帽穿草鞋,腰紮草繩,麻帽上掛兩個棉球。出葬時孝男要手執“孝兒杖”,杖長三尺,糊以白紙絮。孝兒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這就是所謂“柴娘罷(父親)、竹娘奶(母親)”。

“做半段”

福州郊縣的鄉村早已有約定俗成的村慶活動——做半段。這村慶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之後的農閑時間裏,且皆定在農歷七月以後。村慶日恰在農歷年過了壹半以後,這壹年的時間已過“半個階段”了,所以村慶活動就被稱為“做半段”。所有相鄰鄉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錯開來,每村壹年壹次,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請,村慶活動不停,節慶氣氛熱鬧,歷久不歇。

村民十分重視做半段,為了使村慶辦得隆重而體面,他們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請的物資籌備工作,養肥了雞鴨豬等禽畜、釀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總在相互提醒或轉告,村裏的孩子們更是巴望著做半段。

屆時,全村沈浸在壹片歡樂的氣氛中,劃拳喝酒聲此落彼起。親戚朋友聚在壹塊,暢敘親情友誼。宴席上,或商談買賣生意,或話桑麻,慶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年景,籌劃明春農事,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酒過數巡,皓月當空,客人酒足菜飽盡了興要告辭了,遠道的客人則留宿。

  • 上一篇:禮儀未來的發展趨勢?
  • 下一篇:秦嶺四寶貼紙能換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