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福建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福建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掃巡辭舊迎春\x0d\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壹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壹個傳統習俗。\x0d\\x0d\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壹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壹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幹幹凈凈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進行壹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壹遍。\x0d\\x0d\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壹。有的地區群眾從“\x0d\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壹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裏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幹凈,再讓太陽曬幹。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壹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幹幹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壹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壹大把像掃把,並貼上壹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墻壁、屋梁、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汙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壹次衛生大掃除。\x0d\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壹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x0d\  “掃巡”意味著把舊壹年裏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壹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壹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x0d\\x0d\  歷十二月開始準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壹樣隆重。舊時,商家老板結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幹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竈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壹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竈公嘴上壹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壹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舍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壹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幹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x0d\  十二月最後壹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淩晨壹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煙裊裊,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鹹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壹碟生豆腐,壹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漢人怕孩子在節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壹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後,長輩給下輩“壓歲錢”。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談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壹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於“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新中國成立後,大掃除、貼春聯、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x0d\\x0d\  其他:\x0d\\x0d\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壹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遊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壹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壹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占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壹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余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壹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遊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x0d\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裏。大家壹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壹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壹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x0d\\x0d\  探亡日\x0d\\x0d\  新年正月初壹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壹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壹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壹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黴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壹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x0d\\x0d\  白額春聯\x0d\\x0d\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壹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x0d\\x0d\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壹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遊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壹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壹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占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壹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余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壹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遊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x0d\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裏。大家壹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壹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壹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x0d\\x0d\  探亡日\x0d\\x0d\  新年正月初壹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壹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壹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壹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黴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壹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x0d\\x0d\  白額春聯\x0d\\x0d\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壹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壹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壹截(約10厘米),用來表示心有余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白額春聯的風俗。\x0d\\x0d\  除夕夜不關燈\x0d\\x0d\  這個習慣和壹個民間傳說有關。當地有壹個老婦人,平時行善積德,為人真誠,深得大家的贊揚。就在倭寇大肆屠殺的那天晚上,老婦人壹家還在睡夢裏。這時候,老婦人在夢裏夢見菩薩要她起來點燈。信佛的老婦人夢醒之後,就按照菩薩的指點點了燈。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殺了村裏的每壹戶人家,屠殺完之後用點燈來做記號,表示屠殺過該戶人家。老婦人壹家就這樣逃避了這場災難。此後,除夕夜吃完飯,無論什麽時候就寢,燈總是要壹直開到天亮,以用來表示開燈可以避免災禍,保壹家平安。\x0d\\x0d\  禁忌\x0d\\x0d\  正月初壹,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準則,禁忌很多:農歷新年正月初壹早,每家吃的幾乎也是同樣的飯菜,都是撈線面澆雞湯或鴨湯,而且吃的第壹口必須是線面,據說這樣就不會淋到新年裏的第壹場雨;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忌用掃帚掃地,意味新年迎祥納福,惟恐壹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還有壹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開井。

  • 上一篇:禮儀的意義與重要性?
  • 下一篇:空氣能采暖好還是電采暖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