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俄羅斯把發展空間實驗室作為國策,采取了慎重穩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成熟技術。其采用三步走發展戰略:先是陸續發射5個“禮炮”系列空間實驗室用來試驗空間站的有關技術;取得壹定經驗後進壹步發射單模塊艙段式“禮炮”系列實用性空間站;在此基礎上再建造多模塊積木式長久性空間站“和平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參與了“國際空間站”工程。
其路線圖是:衛星式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也叫試驗性空間站)→實用性空間站→積木式長久性空間站→桁架掛艙式永久性空間站(國際合作)。
“禮炮”系列空間實驗室的設計原則是:①簡單性:可大大縮短研制時間;②通用性:盡可能采用已有的且比較成熟的技術,以減小風險較小;③漸改性: 力求使空間實驗室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它們大量應用了聯盟號飛船的技術和成果,因此不需要重新發展高難度的技術。為了縮短研制時間,采用了比較簡單的艙段式構型,因而具有外形簡單、硬件數少、容易實現和造價較低等優點,體積也能適應已有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壹次發射的限制,尤其是由於不需要在軌道上對接組合或裝配大型系統的復雜過程,所以風險和難度都較小,安全性較高。 美國采取跨越的發展方式,但至今只發射過1個空間實驗室——“天空實驗室”。 其在設計思想上強調盡可能利用已有的硬件和技術。它利用“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的剩余材料和部件研制,於1973年發射入軌。它帶有試驗性質,加之為了簡化設計,所以沒有安裝軌道機動系統,這壹點與蘇聯截然不同。因此,其本身不能進行軌道調整,只有當“阿波羅號”飛船同它對接後,才能利用飛船的發動機改變其軌道。另外,其專用氣閘過渡艙多次供航天員出艙活動。
此後,美國曾與歐洲、日本聯合研制“自由號”(freedom)純桁架掛艙式永久性空間站,但中途下馬,改為吸收俄羅斯參加,聯合研制與“自由號”不同的“國際空間站”。
其路線圖是:衛星式載人飛船→登月式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航天飛機→桁架掛艙式永久性空間站(國際合作)。 根據中***中央1992年9月確定的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方針,2005年l0月中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標誌著第壹步任務目標已順利完成。
2004年l2月,中央批準起動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步任務,並明確第二步任務重點放在航天器交會對接和航天員空間活動等重大技術突破上。載人航天工程總體組織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第壹階段的主要任務目標為:
(1)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
(2)實施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
(3)開展有效的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技術試驗;
(4)為工程的進壹步發展創造基本條件。
神舟七號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發射,2008年9月28日回收,承載3名航天員,突破了出艙活動技術。
為進壹步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開展空間技術和應用試驗、為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工程總體決定成立空間實驗室系統,其主要任務有以下任務:
(1)研制目標飛行器,參與交會對接試驗;為航天員的在軌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並保證航天員安全;為開展空間應用、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提供基本條件。
(2)開展空間實驗室關鍵技術攻關和先期研制工作,為載人航天後續發展積累經驗。
(3)根據工程的進展,開展空間站實施方案的論證。 為了滿足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步第壹階段任務要求,中國的空間實驗室應具備以下三類功能:自主飛行及試驗支持功能、交會對接功能、航天員駐留技術支持功能。其中,自主飛行及試驗支持功能包括了自主供電、測控通信、熱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軌道與姿態控制,並具有壹定的空間防護能力;交會對接功能包括了軌道相位調整、姿態保持、交會對接、支持組合體管理;航天員駐留技術支持功能包括了工作和生活空間支持、醫學和能效學支持、生活保障支持、出艙活動支持等功能。
具體任務要求為:
(1)作為交會對接目標,參與交會對接技術試驗。
(2)為航天員的在軌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並保證航天員安全。
(3)為開展空間應用、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提供基本條件。
(4)初步建立能夠在軌長期可靠運行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為建造空間站積累經驗。 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天宮壹號”已於2011年9月29日成功發射。作為中國建立空間站計劃的序幕,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由實驗艙和資源艙組成,實驗艙是密封艙,支持3名航天員工作和休息,實驗艙後錐段與資源艙是非密封環境,安裝相關設備,包括太陽翼、發動機等。實驗艙前端框安裝1個對接機構,完成交會對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