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吃丸
泉州風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
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冬節為“尾丸”,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壹切圓滿。
廈門人吃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壹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姜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壹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福州人搓“米時”
搓“米時”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粒、紅筷壹雙、紙花壹對等。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征“時來運轉”。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
漳州人吃冬至糖圓
漳州的風俗,要吃冬至糖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篩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紅糖鍋內煮熟,作為節日早餐。舊時農在這壹天還要到祠堂祭祖。
天氣漸冷,“老龍巖”們就會到山裏采苧麻或是艾草搗碎,和糯米粉揉勻後,面團就呈淡綠色,作為“鬼糕”的皮。至於餡料,通常會用梅菜、筍幹、香菇,配著五花肉,調味,炒熟。待草葉味從蒸籠蓋邊飄出,“綠衣”略帶晶瑩剔透之感時,拿出咬上壹口,皮又糯又軟,帶著油花花的餡配上草葉味,反倒覺得清爽。
沙縣人吃湯圓
沙縣人的湯圓,湯汁中喜歡配於竹筍、香菜等作料。因為沙縣臨近三明市區,所有有些習俗已經逐步消失,壹些傳統的習俗,比如舞龍舞獅什麽的估計只有在鄉下可以見到。
將樂農村過冬至,有用豆粉、黑芝麻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的習俗,以表吉利,然後蘸上豆粉、黑芝麻、紅糖等配制的佐料,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
客家喝米酒、制臘味
客家人稱冬至為“冬節”、“亞節”。寧化流傳著這樣的民諺:“冬至至長長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長。”所以冬至他們會進補和釀米酒、制臘味等,而鄉民們進補首選的是狗肉,那天他們大都買小狗宰殺,用狗肉配壹些如當歸、黨參、熟地、黃芪、人參等補血補氣的中藥煨或清燉後食用,且須早晨起來服用。也有壹些鄉民取豬蹄、公雞等配補藥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