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壹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裏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壹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壹為端壹,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壹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壹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壹。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壹、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壹多先生的考證是比較科學的。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壹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從發掘的原始文化 遺存和歷史傳說結合起來看,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壹個龍的圖騰團族,即史稱的百越族。
上海縣馬橋公社俞塘村的壹片古海灘上,原住著壹群古越族的先民,端午節就是由他們創立的。不少專家推測,最早是古越祖先將部落圖騰繪制在獨木舟上,又劃著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壹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隨著龍神觀念逐漸成為炎黃子孫***同的意識後,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並從中產生出競渡的遊藝形式。以後,漸漸形成為中國各地的傳統風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對於諸“歷史人物紀念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聞壹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壹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學者胡適壹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麽壹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麽壹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國人歷史造假的傳統很悠久,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胡亂寫了個《屈原列傳》。
屈原愛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78年前後,愛國地點和目標是楚國,當時秦國負責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如果屈原真愛國那可上前線英勇殺敵去,跑到江邊去進行“愛國自殺”,這種愛國方法特另類。假如屈原真的是愛國,那他愛的只是他的楚國。此後,東亞大陸的這塊土地上出現了很多個國家,祖國也換了壹次又壹次。屬於當時楚國的後人吃粽子紀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當時的秦、齊、燕、趙、魏、韓這五個外國的後裔,吃粽子紀念屈原屬於莫名其妙了。
統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換了幾十茬,紀念屈原是哪壹朝代都要堅持的,因為要樹立屈原這麽個典型,讓廣大老百姓學習領會貫徹去愛國。為了讓忠君愛國能夠行得通,就需要樹牌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屈原能寫點詩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個部長級別的官員,能夠引起官僚階層的***鳴;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上都把他放逐了,他還要以死表忠心,實為難得的臣子。於是,屈原與端午節便捆綁了起來,發展成了紀念屈原忠君愛國的節日。愛國是包裝,屈原是標簽,忠君是實質。屈原這個標簽符號,這個牌坊,成功地被統治者樹立起來了。古代統治者利用屈原這符號告訴廣大百姓:要愛國(其實是忠君),要奉獻(就是說為統治者進貢)。此後1000多年,所有的統治者都興高采烈地擦洗這個愛國牌坊。秦漢以後屈原這個符號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並相沿迄今。
據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