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初中時,隔壁那個幼兒園常放S.H.E的《波斯貓》(現在的幼兒園大概會換成《學貓叫》),老師們壹定會設計壹個「貓的舞蹈」,孩子們跟著壹起模仿貓的動作,時靜時動,這就是壹個美育的過程,也是孩子認知世界的過程。
從生理科學來說,學前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腦的外觀形態和重量都處於變化之中,大腦皮層也正處於發育之中,需要很多新的信息刺激以開發智力。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中,經常唱歌、跳舞、rap(不),右腦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整個大腦也能健全發展。
說了這麽多,我真正想表達的總結起來就是壹句話:讓孩子唱適合他們的好作品,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法!
恰好今天有個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壹首童謠《小小幸福花》,引起了我的關註。
在我小時候聽的那些「兒童歌曲」中,大量都是西方現代流行的英文歌,但《小小幸福花》不同。作為中糧福臨門葵花籽油“我愛唱童謠”第三季的主題曲,歌曲把「文化自信」與「國學熱」的層面融入「童謠」,比「白話文兒歌」的熏陶還要更進壹步。
與「國學」的主題相呼應,編曲中把中國古典的琵琶和笛子擺在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作曲沒有選擇使用傳統的五聲音階,而是依舊以現代流行音樂的體裁來寫。副歌使用了「萬能和弦」4536251的變體,西體中用,讓這首歌聽來既有中國風的神韻,又有現代的質感。同時,這首歌的不同聲部、旋律以及節奏融合十分自然和諧,起伏悅耳,幾個層次引人入勝,記憶點也不錯,能讓孩子有很好的代入感和***鳴感。
我喜歡聽歌曲勝過純音樂,因為我對語言與對音樂同樣敏感。對音樂的敏感是經過大量對音樂的練習和工作中逐漸培養的;對語言的敏感則是「天生」的。
但我覺得的「天生」,未必代表就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其中有壹部分是幼兒時期聽歌帶來的訓練。
壹首好的歌曲,必然有上佳的文學性。孩子在學習唱歌的同時,也擴大了詞匯量。音樂和語言的***性很強,都有節奏、句子,也都有高低、強弱、快慢、音色等變化因素。孩子多聽歌唱歌,對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極有幫助,這也是為壹生的「口才」、甚至「語感」打基礎,不可不察也!
而關於「歌曲」對於孩子「語感」的影響,正好也可以以“我愛唱童謠·詠經典”第三季的主題曲《小小幸福花》來做個示範。
《小小幸福花》由《胡小鬧日記》的作者,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