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拼音:shē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本義指壹種管樂器,由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後竹席亦謂之“笙”。
“笙”是壹種傳統的民族樂器,其音色悠揚,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和魅力。笙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它是壹種由多根管子組成的管樂器,通常由十三根或十七根竹管組成,每根管子的長度和大小都不相同,以產生不同的音調。
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它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之壹,被廣泛應用於古代的音樂、戲曲、民樂等各種場合。同時,在現代音樂中,笙也被引入,成為了現代音樂的壹種重要元素,被越來越多的音樂家和作曲家所喜愛和運用。
笙的形成與發展: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實物是曾侯乙笙,***出土6個,有12、14、18管三種。簧片用竹制,瓠身漆成黑底繪有精美紋飾。漢以前,笙和竽在宮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相對更受重用。
笙鬥用葫蘆制作,吹嘴由木頭制成,十幾根長短不等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面。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鬥改為木制,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鬥取代了木鬥,同時簧片也從竹制改為銅制。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式樣的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樂器制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多次改進,先後試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多種新品種,克服了音域不寬、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沈,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壹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它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裏,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笙(漢語漢字)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笙(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