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最為基礎的綱領性辨證方法—— 八綱辨證 。還有針對 外感發熱性 疾病為主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針對 內科疾病為主 的臟腑辨證;用以 指導針灸臨床 的經絡辨證;以及
所謂“八綱辨證”, 就是 首先要辯清疾病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即。 而八綱之中, 陰陽為總綱, 故當 以陰陽統率 表裏、寒熱、虛實。裏、虛、寒屬陰證,表、熱、實屬陽證。
(壹)辨表裏
中醫所講的辨表裏,是對病變部位、病變層次的辨識。 表裏就是陰陽。 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裏;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裏;六腑五臟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臟就是裏。實際上,中醫對表裏證的辨識,更加重視的、更有臨床價值的是在診治外感病時,對病位表裏的判斷。
辨表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表裏證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裏判斷不清,導致誤治的後果也會十分嚴重。?
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裏之疾,常與氣血不和有關。?
外邪入侵,正邪交爭,矛盾性質屬於敵我矛盾;氣血不和,邪從內傷,矛盾性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治表邪,以發汗驅邪為首務,多求速效,所謂“治外感如將”。 治裏證,以調和氣血為重點,常須緩圖,所謂“治內傷如相”。
表證不解而攻裏,正氣本在表奮力抗邪,體內卻遭毒藥而混亂不堪,邪氣必然乘機而入,病情也會隨之加重。裏證不和而攻表,體內氣血不和,不治裏而反攻表,徒耗正氣,裏證更甚。
在表在裏,究竟如何判斷呢?
兩條判別的依據, 壹是惡寒,二是脈浮 。
惡寒就是怕冷 ,不過這種怕冷 即便 多蓋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 , 仍然寒戰不止。但凡見到 惡寒的癥狀,壹定說明有邪在表。所謂 "有壹分惡寒,便有壹分表證”。
脈浮就是脈象非常表淺 ,手剛剛接觸到寸口皮膚,就可以感覺到很強的脈動,用力按下去之後,脈的力度反而減小。也是正氣奮起抗邪之象。
(二) 辨寒熱
▌病案1 ?
患者,男,58歲。患“胃病”近30年,在某醫院行胃腸鋇劑造影,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於前日晚餐飲少量白酒後,當晚11時許胃脘部突然陣發性絞痛.向右脅放散.伴噯氣泛酸.口苦口幹,喜手按壓,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飲熱開水疼痛可緩解。舌質紅潤,苔淡黃、厚膩,脈象弦緊而數。
這是廣西中醫學院方顯明老師的壹則醫案。這例患者出現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熱,還是寒熱錯雜?
讓我們來分析壹下。
患者口苦口幹,舌紅苔淡黃厚膩,脈數,似乎都是熱證的表現。當該患者到某醫院門診就醫時,應診醫生也是根據上述“熱象”,結合胃脘痛,向右脅放散的癥狀特點,診斷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龍膽瀉肝湯治療。
但是服藥1劑後,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脹,噯氣頻作,納呆,惡心,泛吐清涎,大便不暢。問題出在哪兒呢?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患者除了上述熱象外,有壹個癥狀格外的引人註意,就是 “飲熱開水疼痛可緩解”。
再結合壹些其他的表現如 舌雖紅但潤澤不幹,胃脘部疼痛為絞痛,面青肢冷 等等,可以判斷患者當前出現的疼痛,其性以寒為主。再有經服寒涼藥龍膽瀉肝後,疼痛加重的反應,可以進壹步確診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結合全身癥狀綜合診斷,該 患者屬寒熱錯雜夾濕,當前治療當以散寒為主。
▌病案2
楊某,女,30歲。初患上腹疼痛,發高熱,大便秘結。病已4日。曾用灌腸法通便,反致腹痛、吐瀉、手足厥冷、煩躁不安、面青、脈微。經服大劑附子理中湯(重用附子),服後病情加劇。癥見:面青,神煩,肢冷,吐瀉,發熱,口臭氣粗,煩渴引冷,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脈象閉伏。細審之:手背雖冷,但手心灼熱。
該患者表面看來,面青,肢冷,脈沈,都是寒象;又見發熱,口臭氣粗,煩渴引冷,口唇焦燥,都是熱象。似乎寒熱並見,其實不然。該患者的問題,是體內陽熱之氣太盛,陰氣弱小,根本無力制約亢盛的陽氣,反而被陽氣排斥在外,從而出現了 體內真熱,體表假寒的 表現。即所謂真熱假寒。
二、 用陰陽確定疾病治療原則
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陰陽失調 。因此, 調整陰陽,補不足,瀉有余,回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1) 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
陰陽偏勝,即陰邪或陽邪的過盛有余,為實證,故治療原則為“損其有余”又叫“實則瀉之”。 包括熱者寒之和寒者熱之兩個方面。?
①? 熱者寒之 : 陽勝則熱,屬實熱證 ,宣用寒涼藥以制其陽,治熱以寒,即“熱者寒之”。
表熱感冒用雙黃連口服液;
裏熱要分臟腑:肺熱咳吐黃痰,用魚腥草片,或急支糖漿;肝熱目赤腫痛,用龍膽瀉肝丸;
心火舌體潰瘍、心煩失眠,用朱砂安神丸或蓮子心泡水;
胃火旺口苦口臭用黃連上清丸或牛黃清胃丸
凡此種種,都是“熱者寒之”的應用。
②? 寒者熱之 : 陰勝則寒,屬實寒證, 宜用溫熱藥以制其陰,治寒以熱,即“寒者熱之”。
表寒感冒用感冒清熱顆粒;
寒邪入裏要分臟腑:肺寒咳嗽,痰白清稀,用通宣理肺丸治療;胃寒胃痛,用良附丸治療;肝寒小腸疝氣少腹冷痛,用天臺烏藥散治療等。凡此種種,都是“寒者熱之的應用。
由於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即陽熱盛易於損耗陰液。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即陰寒盛易於損傷陽氣。故在調整陰陽的偏勝時。應註意有無相應的陰或陽偏衰的情況存在。
若陰或陽偏勝而其相對的壹方並未構成虛損時,即可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
若其相對壹方有所偏衰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之法。扶陽可用幹姜、肉桂等,益陰可用百合、烏梅、雪梨等。
2)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陰陽偏衰,即陰氣或陽氣的虛損不足,為虛證,故治療原則為“補其不足”又叫“虛則補之”。 包括扶陽益火和滋陰壯水兩個方面。
①? 扶陽益火( 益火之源、陰病治陽): 若 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盛者屬虛寒證, 不宜用辛溫發散藥以散陰寒,須用“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即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唐代王冰對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註語。就是用辛熱藥治寒證,但寒反而更嚴重,這不是屬於外感寒邪的寒證,而是腎陽(真陽)不足的虛寒,所以應該 溫補腎陽藥來補火之本 ,從而來消退陰寒偏盛,又叫“陰病治陽”,這裏的“陰病”,不同於“陽勝則陰病”裏的“陰病”含義。
“陽勝則陰病” 的“陰病”指的是陽邪盛導致的陰氣不足,而在 “陰病治陽” 中的“陰病”,強調的是陽虛引起的“虛寒證”,其性質屬陰而稱為“陰病”,由於是陽氣虛引起來的,所以要“治陽”,就是要“補陽”。
②? 滋陰壯水 ( 壯水之主、陽病治陰): 陰陽偏衰,即陰或陽的虛損不足,或為陰虛,或為陽虛。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 屬虛熱證 ,壹般不能用苦寒藥直折其熱,須用“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的方法,即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唐代王冰對於《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註語。意即用苦寒藥治療熱證,而熱不退,反見增重,這不是有余的實熱證,而是腎陰(真陰)不足的虛熱,故治療應滋陰補腎水之本,從而來消退陽熱偏盛。又叫“陽病治陰”,這裏的“陽病”,不同於“陰勝則陽病”裏的“陽病”的含義。
“陰勝則陽病”的“陽病”指的是陰邪盛導致的陽氣不足,而在“陽病治陰”中的“陽病”,強調的是陰虛引起的“虛熱證”,其性質屬陽而稱為“陽病”,由於是陰氣虛引起來的,所以要“治陰”,就是要“補陰”。
三、 用陰陽分析藥物的性能
陰陽用於疾病的治療,不僅用於確定治療原則,而且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
采用中藥治療時,我們就是 利用藥物的某種偏性,來糾正人體內出現的相應的問題。 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以補藥治虛,以瀉藥治實。 如果醫生對疾病的寒熱辨別不清,以寒為熱,以熱為寒,用藥必然會錯。後果輕則無效,重則害人,不可不謹小慎微。
藥物的性能 ,壹般地說,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浮沈來決定,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沈,又均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
藥性: 主要指寒、涼、熱、溫四種藥性,又稱“四氣”。 其中寒涼者屬陰(涼次於寒),溫熱者屬陽(溫次於熱)。壹般來說,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大多屬於寒性或涼性,如梔子、黃芩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壹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幹姜、附子之類。
五味: 即指甘、辛、酸、苦、鹹五味。 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等,所以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習慣上仍然稱為五味。 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
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如辛辣能宣散,行氣活血,為陽;甘味,有補益作用,為陽;酸味,有收斂固澀之效,為陰;苦味,有泄火燥濕作用,為陰。鹹味軟堅散結,人血分、入腎臟,為陰。 這裏的“湧”是“通”的含義,湧泄理解為通泄,即向下排泄。 淡味附屬於甘,有健脾淡滲利濕功效,為陽。
升降浮沈: 即升是上升,降是下降, 浮為發散,沈為收斂和瀉利便等。 大凡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上行向外,其性多升浮,升浮者為陽;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多下行向內其性皆沈降,沈降者為陰。
總之, 治療疾病,就是根據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再結合藥物性味的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藥物,以糾正由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調狀態,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