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地區的重要方言之壹。廣義的廣州方言又稱“廣府話”、“白話”,屬粵方言廣府片,是粵語的代表方言,通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中及粵北部分地區,以及廣西東南部。狹義的廣州方言指廣州話,專指廣州市區通行的粵語。 廣州方言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壹個長期的過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廣東、廣西地區的是稱為“南越”(百越的壹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瑤、黎和疍家等。後秦始皇派兵戍守嶺南,開始了早期漢語與百越語言融合的先聲。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粵方言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李新魁《廣東的方言》)。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廣州方言壹方面繼承、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壹方面也吸收了壹些南方非漢語的成分,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較大的差異,具有自己特有的語音特點。(1)無濁塞聲母,保留古微母M-的讀法,古精、知、照三組合流,古曉、溪母合口多讀F-,如“歡[FUN55]”“款[FUN35]”,古-M、-N、-?、-P、-T、-K韻尾保留完整,有長短元音A、?構成的壹組韻母。(2)聲調多達9個:平上去各分陰陽,陰調(來自古清音聲母)和陽調(來自古濁音)相配整齊,入聲3個,包括陰入(上陰入)、中入(下陰入)、陽入,長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陰入,如“八[PAT3]”,“筆[P?T5]”。(3)連讀變調不明顯,但有豐富的語義變調,如“毛”:毛[MOU21]發→發毛[MOU55](發黴),“片”[PHIN33]→[PHIN35](屎片)。(4)單音節古詞較多,如“頸(脖子)”、“望(遠望、盼望)”;有些詞可能來自古楚語(如“睇[看]”)、古壯侗語(如“諗[想]”);壹些復音詞的詞序與普通話不同,如“齊整(整齊)”;有較多外來詞,如“波(球)”、“肽(領帶)”;有壹批特有詞,如“嘢 分布”(東西)、“餸”(下飯的菜)“攞”(拿)、“靚”(漂亮)。(5)語法方面量詞可單獨與名詞構成量名短語,如“條裙幾靚”,有些狀語可後置,如“行先(先走)”;比較句“我大過妳(我比妳大)”與雙賓句“畀支筆佢(給他壹支筆)”的詞序跟普通話不同,壹些體貌(如回復體、始續體)也很特別。 廣州方言在社會交往和改革開放中影響力不可低估,國內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粵語區的人士學習和使用廣州方言。廣州方言是粵語區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保存傳統文化有重要的價值。在語言方面,廣州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點,對古漢語研究意義重大。 編輯本段語言定義 粵語,是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廣東、廣西)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壹種語言,也是在廣東省、香港、澳門占有主流地位的語言,故稱廣東話或白話。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壹直以來,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遠早於宋朝,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通行。談到粵語的發源地,專家大多都認為是發源於古代蒼梧郡廣信(古代廣信,即是今廣西梧州大部分地區和廣東封開少部分地區)。古代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漓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壹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學術上,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廣東話指的是發源於夏朝的漢族語言,也就 與普通話比較是粵語。粵語”的“粵”字來源不是“廣東省”簡稱,而是古代嶺南的“南越國(南粵國)”,以及後世延伸而出廣義的“兩粵”。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壹樣,“廣東話”這壹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義。而廣東方言則指的是在廣東地區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閩語、潮州話、福佬話、雷州話、黎話、海話。 粵語源於古漢語吸收部分古越語而形成,具聲母二十,韻母五十六,聲調曰九聲六調,名九實六也,入聲有三。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壹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 編輯本段分布特點 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壹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壹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封開、德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江門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潯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郁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粵語按照地方的區域,又有不同的種類分區: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方言: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分為以下幾類: 南番順方言: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壹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壹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羅廣方言: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郁南、陽山、連縣等地。 雖然所有語音、詞匯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詞匯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壹代年青人普遍把“妳[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壹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臺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臺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上一篇:第壹次去越南旅遊必做的20件事,想去或者準備要去的,趕緊收藏下一篇:太極拳各大流派的特點和區別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