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窗口,CCTV自從1978年正式更名起,就壹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這壹系列電視頻道中,很多人都能夠找到曾經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有壹些他們特別愛看的節目。
CCTV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經久不衰的欄目,更是捧紅了很多有著遠見卓識的名人,比如從2001年7月9日首次開播的《百家講壇》,就是深受人民喜愛的節目之壹。
要說《百家講壇》最火的時候,甚至於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特殊文化現象,大家都爭相看這個欄目,了解壹些自己從未了解過得史學常識,尤其是當中的於丹、易中天講師等人,深受觀眾們的喜愛。
如今雖然《百家講壇》還在播,可觀眾卻越來越少了,甚至於不少年輕人在第壹次聽到這個名字時都是壹楞,不知道言之何物。
其實這也難怪,畢竟《百家講壇》當年紅起來主要還是迎上了壹股中國的傳統文化熱,初入21世紀,中國由於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好起來了,開始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及文化娛樂追求。於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人民對於文化娛樂的需要就漸漸提高了,由於當時文娛本來就沒什麽花樣,所以首先在國內掀起的就是壹場國學熱潮。
不得不說央視的眼光實在是毒辣,他們請來的這些專家講的都是頭頭是道,很快就俘獲了壹大批想要吸收更多知識的觀眾,原本從知識匱乏的年代走過來的人們第壹次發現,原來歷史文化也可以被說的這麽有趣。
《百家講壇》即是成名於此,同樣的,於丹等講師也是受益於此,他們轉眼間從聲名不顯的無名學者搖身壹變成了日進鬥金的文化名人。
由於在21世紀初,人們普遍生活娛樂較為匱乏,看電視的時間變得尤為珍惜,所以《百家講壇》才會變得更加好看,這就和餓了三天吃嘛嘛香是壹個道理,盡管不可否認《百家講壇》本身有其出彩的地方,但時代光環的加成卻也是同樣的重要。
同樣的,從《百家講壇》走紅伊始來看,這也說明了為何這款節目如今會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這近二十年的時光裏,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曾經抱著電視機的小朋友都已經壹點點長大,愛好國學的老人們也學起了電子麻將,有時間看電視的人更是換了壹批又壹批。
於是乎,曾經的那些電視節目,都變得沒那麽受歡迎了,畢竟能拿出手機看網劇,誰還沒事抱著電視機呢?《百家講壇》也同樣只留下了黏性最強的那壹批觀眾。
節目專業性不足
除此之外,《百家講壇》的衰落與百家講壇自身水平的下降也是不無關系,尤其是這個欄目的含金量相對於觀眾來說降低了不少。
曾經那些愛看《百家講壇》的觀眾,不少都是為了吸收新的知識,可事實上進入了21世紀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的平均知識儲備更是水漲船高,《百家講壇》這款節目上的壹些觀點對於很多觀眾來說都有些不夠看了。
以前《百家講壇》上有著壹些眼光獨到的“史學專家”,比如講師於丹、易中天,盡管他們常常講壹些史學著作,但其實他們是文學家,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學家,所以當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當中不少的觀點其實是夾帶著自己的私貨的。
這就使得他們在後來飽受網友們的詬病,畢竟很多人在真正學習過歷史後,認識到了他們的不足。
更為奇怪的是,《百家講壇》這款節目,哪怕這種將節目質量完全交托於講師本人的模式飽受網友們的詬病,央視卻始終沿用著這種過時的思路來制作節目。
後來的《百家講壇》就更多地請了壹些非專業人士來對專業領域品頭論足,換句話說,有壹段時間的《百家講壇》,並非是以個人能力說話,而是以個人成績作為評判講師優劣的標準的。
要知道很多觀眾其實是不太了解那些領域的,所以觀眾的主觀看法會有失偏頗,反應在收視率上就是,明明有壹個講師在臺上胡說八道,卻因為嘩眾取寵而被人捧上了天,等到觀眾反應過來了,《百家講壇》遭到拋棄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僅僅只是駭人聽聞,幸好《百家講壇》盡管專業素養不夠,卻壹直沒有發生這壹類最令人擔心的事情。
由於網絡的普及,相信我們不少人都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知識儲備量,像《百家講壇》這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知識獲取途徑也就變得毫不重要了。
如今還願意看百家講壇的人,往往是出於懷舊,或者是湊個熱鬧的心態而遲遲不肯放棄這個節目,不過要想真正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又或者是壹些其他的雜學,終究還是得交給學校或者是書本。
《百家講壇》這款節目似乎還是延續著曾經的制作理念,所以才漸漸走上了下坡路,不過這也是說明了,倘若《百家講壇》換壹批更專業的專家學者,說不定也能再次延續曾經的收視傳奇。
可為什麽這款節目數十年如壹日,都要以這樣的方式為我們講述那些歷史、文學知識呢?其實,這同樣與《百家講壇》創立的初衷不無關系。
我們都知道,《百家講壇》是誕生於當年那個文娛匱乏的社會環境的,換句話說,這款節目其實是很多人的國學啟蒙,面向的觀眾,壓根就不是學識淵博的人。
曾經央視有壹款《走近科學》也是同樣如此,節目中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總是以大跌眼鏡作結,難道就是為了糊弄觀眾的嗎?正因為這款節目所面向的,是那群容易被封建迷信思想糊弄的中老年人。
同樣的道理,《百家講壇》這款節目其實僅僅只是為了對那些從未接觸過國學、文學的人進行啟蒙,讓他們對傳統文化產生好奇心。
有道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學生”們對《百家講壇》所講的東西產生興趣以後,再要提高也就不歸這款節目管了,所以說,收視率還真的就是《百家講壇》這款節目的立足之本,倘若沒人看又怎麽能宣傳歷史文化呢?
試想如果讓真正的專家學者來講這些東西,故事很容易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畢竟真正的科學研究往往就是會有些無趣,這對於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國學水平來說自然是百害而無壹利的。
說到底,《百家講壇》所講述的歷史終究還是歷史,“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今《百家講壇》漸漸失去熱度,正是中國人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攀升的體現。
小結:
盡管《百家講壇》如今並沒有二十壹世紀初那麽火了,但其實這也並非是什麽壞事,倘若這款節目真的有壹天要離開中央電視臺了,恐怕節目制作組也會非常的高興,畢竟講師們的水平已經跟不上觀眾們的平均水平了呀。
當然了,在擔心《百家講壇》這款節目之余,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要知道,只要努力學習,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