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壹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壹銀元,均稱之為“飯含”。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壹,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壹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壹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裏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喜事
過文定:婚前壹個月,把男女雙方的時辰八字相夾,定下日期,男家帶備“三牲酒禮”到女家。
過大禮:男家擇定良辰吉日,帶備禮金及禮餅、椰子、茶葉、檳榔、海味、三牲(包括雞兩對、鵝兩對、豬脾兩只)、蓮子、芝麻、百合、紅棗、龍眼幹、糯米粉、片糖、洋酒、龍鳳鐲壹對、結婚戒指和金鏈等等,送到女家。當女家收到大禮後,將其中壹部份回贈給男家,這叫“回禮”。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壹半或若幹,再加上蓮藕壹對、芋頭壹對、石榴壹對、四季桔壹對、手帕、女婿的西裝、皮帶、禮、銀包、紙扇壹對、利是兩對,上寫“五代同堂,百子千孫”。
嫁妝:古時,女子需要壹個大桔和壹個小桔到男家做嫁妝,內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還有“蝴蝶雙飛”較剪;“良田萬頃“尺,龍鳳被、枕頭、床單等床上用品;拖鞋兩對、睡衣和內衣褲各兩套;子孫桶(痰盂),內放紅雞蛋壹對、片糖兩塊、十只紅筷子、姜兩片、還要壹把傘。
上頭:上頭儀式於大婚正日的早晨舉行,須擇時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個時辰開始(約壹小時之差),並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雙方各自家中舉行。男女雙方均要穿著睡衣,女方更要在壹個看見月光的窗口,開著窗進行。所謂“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長輩,擇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從前,女方上頭後便不準落地走動,所以上花轎時須由大妗姐背著。上頭時“好命佬”、“好命婆”會壹邊梳壹邊說:“壹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
正日出門:打開紅傘,代表開枝散葉。撒紅豆綠豆和米於傘頂和車頂,用以辟邪。
三朝回門:壹對新人代備以下物品返女家:金豬兩只、酒壹壺、雞壹對、西餅兩盒、生果兩籃、面兩盒、豬肚、豬肉兩斤。女家須留女兒及女婿食飯。回門後女家照例回禮,包括西餅、竹蔗、雞仔、生菜、芹菜、豬頭和豬尾。由於時代進步,壹切從簡,以上各禮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豬肉的,謂之豬肉金。代替西餅的,也就是西餅金了。
禁忌:孕婦和帶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門及過門,更不能觸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頭”結婚的新人,須在其未婚兄長之褲襠下穿過才可以出門。
這是以前的規定,現在有些地方還在沿用,有些已經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