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民居建築藝術特色1
摘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而作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壹員的納西族文化,則在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納西族世居於麗江古城,在漫長滄桑的歷史長河中頑強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與漢族融合過程中,也並未喪失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且成功實現了文化融合的雙贏:漢文化平和融入納西文化,使納西文化更趨於博大精深,強健明朗。
本文著眼於納西族民居建築藝術發展變化軌跡,去解讀其在與漢民族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之間的碰撞、交融過程中,在民居建築藝術方面所呈現出不同變化。
關鍵詞:建築 文化 納西族 融合
民居建築風格是壹個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體表現,它與當時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意識形態緊密相關,它產生基於特定歷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有壹個互相融合、互相影響的過程。
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於文化的諸多方面,在建築藝術上也有所體現。
納西族的民居建築是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它是當地納西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建築風格,彰顯自然與人的和諧,納西麗江古城更是把這種“人—自然—建築”三位壹體的協調性發揮到“天人合壹”的境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可謂是人類理想居住環境的典範,其民居建築特色也顯現出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壹、納西族民居建築的發展
納西族在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不算是壹個大民族,但是納西族的東巴文化與民居建築特色算是享譽中外,頗具人們的關註,已成為了人們向往的旅遊勝地。
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納西族建築可分為巢居、洞穴、窩棚(風籬)泥式建築、井幹式木楞房、土木結構瓦房、磚瓦鋼混結構的七個發展階段。
從內容上又可分為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古鎮民居、以壩區為代表的農村民居、以山區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寧納日人為代表的母房民居。
大多以木楞房、草房為主,普遍地興建樓房是建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
東巴經書中有巢居、洞穴居、窩棚居建築樣式的記錄,這與人類建築起源是堪稱壹致。
隨著時代的發展,納西族的建築風格日趨多元化,但至今在納西族壹些較偏遠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現如今在四川左所納日人中就仍然留存這用土塊壘起四周,輔以木架,然後覆蓋上幹草和木板,中設火塘的居住形式。
這種居住形式我們也可以從古老的納西象形文字房與屋的書寫中隱約可見,納西族自從進入有文字社會發展階段以後,就基本上告別了這種原始居所,取而代之已經構建了不同的民居木楞房。
在《麗江府誌稿》中就有記:“麼些蠻所居,用圓木縱橫相架,層而高之,至十尺許,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壓其上,房內四面皆施床榻,中軒火爐,高與床齊,用鐵錮。
刳木甑,炊竈其上”。
可見,這種井幹式建築是納西族傳統的建築形式。
木楞房是納西族地區山村在改革開放以前的主體建築,雖然至今納西族山區仍保留著不少木楞房的建築,但其隨著社會進步,建築樣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納西人民在總體框架和設計風格樣式等方面仍舊留有傳統的印記,但是在房屋的內部裝修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就是的簡陋裝飾已經逐漸被現代的裝飾材料和手段加以完善,這些古老的建築也正經受著現代文化的洗禮。
在納西族的民居建築特色中,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與豐富的內容,加之獨特的秀美的自然環境,逐漸使麗江古城成為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心,當地居住的納西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同抒寫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納西古城的恬靜與安逸的生活氛圍,民居建築的自然的和諧體現著天人合壹的思想,無不滲透著納西族深厚的的文化底蘊與審美傾向。
二、麗江古城民居特色
1、納西族民居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歷了不同的建築格局。
前期以井幹式的木楞及天柱、母柱為代表,後者以土木結構的庭院建築為主,但二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尤其是納西人壹直源遠流長的建築思想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納西先民認為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所以尊重自然、親和自然是深入納西民眾的心靈世界的人生觀,這在古城居民建築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古城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戶戶垂楊、家家流水;麗江的街道依山勢而建,順著水流而設,布局以四方街為中心四周發散發展,四方街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商業中心。
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西部有西河,東部有東河,四通八達。
民居與官署混融在壹起;街隨水走,屋隨水建,它與漢式傳統的中軸線建築及官民不同等級的建築風格不同,它尊崇的是不拘壹格又自成壹體。
在麗江古城的西北部,束河民居建築就體現這壹特點,依山傍水,而民居建築錯落有致,風景及其俊美。
不僅地域文化如此,麗江古城的文化也蘊藏著深厚底蘊,清代以來,來此任職的漢官們,也相繼帶來了漢族文化的註入,清代官吏萬鹹燕在麗江任職長達十七年,僅從文化方面來看,他為麗江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到了明清兩代,納西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頻繁,漢、白、藏等族的建築技術、建築思想不斷為納西人所接受吸收,尤其是漢文化的進入,風水說以及儒家思想等影響,使麗江古城建築風格完全漢化了。
但它也有自己獨特的壹面。
納西民眾之間的流傳從側面也反應了自己的生態倫理觀念:不能隨意破壞自然界的山脈、地脈、水脈,甚至認為每壹棵樹木都有神靈的依附,所以不能任意砍伐。
這種樸素唯物主義是納西先民從漫長生存的檢驗中提煉加工而成,滲透到整個民眾的心靈世界中,繼而也影響到了具體的建築風格。
2、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深沈的歷史沈澱。
各民族文化有壹個互相交融、互相影響的過程。
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於文化的諸多方面,在建築藝術上也有所體現。
納西族民居建築吸收了漢族、白族、藏族的建築特色,如在古城民居建築中,大多以木構架為主體,建築材料以木材為主:以鬥拱為結構的關鍵並作為度量單位:在外部輪廓中,有高大的臺基,屋頂式樣繁多,單坡、歇山等,院落組織上,除主要建築殿堂外,附屬建築多用配用、夾室等,並為沿著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以及建築色彩的使用……這些都明顯借鑒了漢族建築藝術。
白族對納西族建築的影響主要是在門窗、墻壁、裝飾繪畫等方面。
麗江壹帶的蠻樓的建築風格及式樣承襲了藏族傳統建築風格,如古城物有見尺收寸的建築技術與藏族的碉樓建築有相似之處,民居中的蠻樓式建築也有藏式建築的風格,白族的照壁、木雕、墻基,漢族的福祿壽喜、庭院布局、四季博古等等,但這些不同民族風格都融合到了納西民居建築中,與納西風格和諧統壹,相得益彰,多民族的多元化是歷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結果,在這些兼容了多個民族風格的民居裏,詩書禮儀、耕讀傳家、祭拜祖先、生老病死、迎請送往等思想、民族有以軟文化的形式沈澱下來,形成了古城民居深厚的歷史意蘊。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建築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觀念、社會觀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對於建築地點和形式的選擇、房間的朝向、房間內部的布局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