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韋家巷湯圓店”店面
現在的安慶韋家港湯圓店,地處安慶市雙井街,與雙井街街道交叉的健康路口附近就是傳統名小吃“韋家巷湯圓”店。這家店的店面雖然沒有多大,但是歷史悠久達百年、壹直受到安慶人的青睞,每年元宵節前幾天都是居民排著長隊買手工湯圓的情景。
主要原因:
壹方面是種類繁多,肉素兼備、鹹甜雙全。如肉餡、芝麻餡、豆沙餡、花生餡等;肉餡香濃、湯汁尤其鮮美;芝麻餡酥脆香甜;豆沙餡絲滑爽口?……
另壹方面是手工制作、新鮮優質,價格實惠。因其所制湯圓個大、糕糯、餡多,外皮糯而不粘唇、不膩心,回味悠長,博得眾食客贊賞。而?7、8毛錢就可以吃壹個碩大的湯圓,實在是價廉物美!
★歷史回顧:
在安慶,色白如玉、味道鮮美的韋家巷湯圓是家喻戶曉。可是這韋家巷到底是在哪裏呢?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太多了,尤其是年輕的安慶人,往往會誤認為韋家巷位於現在“韋家巷湯圓店”所在的雙井街附近。
據《解放初期安慶市區圖》所示,韋家巷具體的位置應該是現在的龍山路南段,從梓潼閣壹路向南到墨子巷口這壹段。再往南,就是楊家拐了。
如今,從龍門口街和龍山路交叉的三岔口壹路向南,道路雖略有起伏,但總體還算寬闊平坦,兩側高樓林立,銀行、學校、藥房、手機商店等商家密布,繁華的景象壹覽無余。尤其是學校上學、放學時段,安慶壹中、四中的學生雲集,風華正茂的學生人群又賦予這壹段街道勃勃的青春氣息。
既然當初名為“巷”,可見這段道路最初的形態應該是極為狹窄的。居住在附近的王奶奶今年80多歲了,她還記得,這韋家巷之前雖然不長,但是跟周邊不少的街巷壹樣,蜿蜒曲折,路面起伏不定,大約只有3、4米寬的樣子。據史料記載,1936年,市政就開始對梓潼閣到韋家巷這壹段進行改造,挖高填低,大約過了十壹年後才鋪上碎石子路面,這壹段道路才初具雛形。
說起韋家巷近百年的歷史變遷,可謂是壹個時代壹段風情。抗戰之前,韋家巷周邊多古舊字畫店,其中“信古齋”、“朵雲軒”等等字畫店吸引了眾多文人、士紳的光顧。當然,古舊字畫的收藏熱,使得高仿古舊字畫、修補古舊字畫也成為了這條小街頗為熱門的行當。安慶淪陷期間,韋家巷又成為了風月聲色場所。60多歲的唐國平老人還記得父輩們說過:“從梓潼閣到楊家拐這壹條街,那時候就是紅燈區,茶館、妓院、大煙館都集中在這裏。”那個時期,每到華燈初上,這裏便是壹派燈紅酒綠的熱鬧景象,絲弦聲聲、脂粉流香,撩人心動。
韋家巷集文氣和風流於壹身,再加上毗鄰繁華的倒扒獅街,韋家巷當年雖是壹條小街,也是人來人往,格外熱鬧,因而也吸引了不少飲食攤點的入駐。民國4年(1915年),韋家巷湯圓的創始人畢道友就挑著擔子來到了這裏,在窄窄的巷子口搭起了壹間小小的茅棚,開了壹個小店,以經營湯團和蔥油餅為生,日夜營業。因為真材實料,再加上做工精細,畢道友的湯圓外觀色白如雪,入口細膩,餡大鹵多,味道鮮美,“韋家巷湯圓”漸漸闖出了名氣。當時,與江萬春水餃、蕭家橋油酥餅、蔣大順渣肉和劉大胡油餅並稱為安慶地方五大名小吃。
?
“湯圓店到我們這壹輩,已經傳了好幾代了。雖然店的地址變換了好幾處,但是名字依舊是‘韋家巷’。”如今“韋家巷”湯圓店的老板沈宏根,還保留了僅用手工制作湯圓的傳統工藝。湯圓店的生意依舊紅火,前兩年還在西圍墻街開起了第二個店面。
因為湯圓店而在宜城百姓心中口耳相傳的韋家巷,坦坦蕩蕩地融入了龍山路,早已不復當年嬌俏的風流模樣。如今再提起這個地名,很多人第壹念頭就是湯圓,壹位80後的安慶朋友提及韋家巷,竟然大呼:“我壹直以為‘韋家巷’是湯圓店老板的名字呢!”
? 民以食為天。看來,無論當年的韋家巷再如何風情萬千,也依舊抵不過這壹碗如玉湯圓的持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