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州鼓樂又稱絳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絳縣漢族民間流行的鑼鼓樂和吹打樂。新絳縣有三大區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鑼鼓、汾南片以車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稱。絳州鼓樂產生於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新絳位於山西西南,運城北部,呂梁山南端,為晉、陜、豫三省區交匯之地,歷來在政治、文化、經濟方面居於重要地位。
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壹。絳州鼓樂以花敲幹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代表曲目:《秦王破陣樂》《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
2.絳州鼓樂的傳承意義《秦王破陣樂》在民間頗為流傳,尤其是明、清兩代,鼓樂進入鼎盛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後,絳州鼓樂更在發展、壯大;後來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絳州鼓樂得到了很大發展。在《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等精彩曲目,並且參加了山西省的首屆藝術節。
1988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新絳縣農民業余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壹致稱贊。他們演奏的《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以其震動山河的磅礴氣勢和令人振奮的旋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絳州鼓樂歷史悠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具有壹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3.秦王點兵是怎麽點的歷史上沒有《秦王點兵》。《秦王點兵》是絳州鼓樂。20世紀80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傑作。
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群眾和專家、業余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 -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壹個新臺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準備出征結束。
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幹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
引子裏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采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並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
擴展資料:
新絳古來就是三晉壹塊文化寶地,位於山西南部,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洲。“唐為畿內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晉國都城之壹。自北魏起設為州治,直至清末。今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是鼓樂的故鄉,新絳更是鼓樂之鄉,從接壤的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和鼉鼓推測,還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經有了原始鼓樂。歷經世代人民集體傳承,唐代出現了鼎新期,並以“擂大鼓”而遐邇天下,明、清兩代呈現鼎盛。
史稱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曲,則發端於新絳縣唐王堡;《辭海》上說“鑼鼓雜戲起源於山西絳州(今新絳縣)”;這裏曾出土了多處宋元時的鼓樂舞俑磚雕;《直隸絳州誌》說:“歲時社祭,夏冬兩季,又鄉鎮多香火,扮社鼓演劇。”鼓樂在新絳縣流傳了千百年,至今不衰。
絳州鼓樂,海外亦稱絳州大鼓。汔指新絳縣流行的鑼鼓樂、吹打樂,因新絳縣昔稱絳州而名。
絳州鼓樂凝聚和沈澱了黃河兒女千百年的傳統文化,粗獷渾厚,慷慨激越,熾烈灑脫,剛勁奔放。它憑借了鼓板鑼鈸,管弦絲竹,特別是發揮了鼓的每個部位最佳音響,運用花敲幹打,以豐富多變的音樂語匯;
而將人、獸、物的形象訴諸於觀眾的視聽,並可演譯壹個完整故事,被稱譽為山西鼓樂藝術“三大絕”的首絕、中國鼓樂藝術中的“國之瑰寶”。在世界鼓樂藝術中,是“搶”去日本鬼太鼓專美於前的“壹路奇兵”。
2003年2月,新絳縣絳州鼓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