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學習、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過互聯網絡來實現時,就形成了網絡文化。作為壹種新興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在論壇、博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1、網絡論壇文化對傳統語言文字的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人們那樣熱衷於讀書、看報、看電視,而是習慣於從網絡獲得資訊,通過網絡與人交流互動。網絡論壇又名BBS,是壹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它提供壹方平臺,用戶在論壇上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資訊,可以對看到、聽到的任何信息做出評論;也可以自己發布信息,組織大家壹起進行討論。
隨著網絡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諸多影響,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網絡出現以後,人們傳統的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於是產生了適應這種交流方式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的影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隨意用諧音字代替漢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蝦”代指大俠(網絡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網絡管理員),用“果醬”代指過獎,用“稀飯”代指喜歡,用“醬紫”代指這樣子,用“竹葉”代指主頁,用“表”代指不要,用“菌男”代指俊男等。
網絡語言看似有趣,其實已經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是上網族的主要群體,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而網絡語言因其簡約、快捷和形象,受到學生們的喜歡和追捧。但頻繁使用網絡語言,容易養成不規範使用語言的壞習慣。
特別是錯別字的反復使用,對原本語言還未穩固的學生來說,是災難性的。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對漢語言的破壞,使之產生紊亂性,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2、博客對傳統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影響
“博客”是網絡時代的新事物。當下,人們對網絡的依賴和迷戀程度不斷升級。博客現象正是伴隨著這股網絡狂潮而出現的。2005年被稱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稱為“博客井噴年”,博客給普通民眾提供了壹個自由的網上言論空間。
博客的前身是個人網站,由於技術門檻較高,壹直屬於少數人的媒體,包括精英和部分技術愛好者。博客作為網站技術傻瓜化的產物,成為所有有條件上網的平民的個人媒體,引起了網民及整個社會的廣泛關註。
在博客上,所有網民都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向全世界發表言論和作品,它具有大眾化、平民化、個性化的特點,易於普通人接受和嘗試。在廣袤無垠的網絡空間裏,博客的出現掀起了網絡的新文化運動,讓人們可以有壹個平臺展示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
博客的出現滿足了人們表達自我的普遍願望。它作為網絡世界中最自由的力量,表達著人們千百年來對思想禁忌的沖突。自由與民主,這就是博客的文化特征。
推進文化多元化發展、給民眾提供自由發表言論的場所、提供不受空間限制的交流平臺,這些都是博客的優點。人們通過博客傳播文化和思想,從而打破了現實中因為地理、歷史、政治和個人文化修養而造成的局域性、民族性、局限性,推動了文化多元化發展。
3、微博傳遞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
博客方興未艾,微博又進入了生活。相比論壇和博客,微博的使用更為方便,傳播性更強。開始習慣每天打開電腦看微博,看看朋友們有沒有遇到什麽新鮮事,討論熱門話題,也會在微博上寫寫自己喜事樂事煩心事,和大家壹起分享。
微博的影響也逐漸滲透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全國各地政府部門都開了微博,以興化市公安局為例,該局的官方藍V微博每天都會發幾個微博,內容有防盜防騙知識、單位的辦事程序等等,還不時回復網友的評論,評論。
加強網絡文化管理
加強網絡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積極實施網絡文化管理的監督職能、引導職能、規範職能、懲戒職能,加快建立法律規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網格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推動網絡文化健康發展。
要健全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進網絡文化法制化進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質量,把網絡管理的立法工作納入到國家整個法制建設的框架中思考設計;其次要跟蹤網絡文化的最新動態,加快立法進程,使網絡文化建設盡可能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