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貓行動非常隱秘,而且茂密的森林也成了它們最好的保護傘。豹貓在美洲分布的範圍非常廣,南至亞馬遜盆地,北到德克薩斯的瑞歐格蘭山谷,都有它們的足跡。
2002年,研究人員在島上捕獲了壹只豹貓,他們用麻醉劑使它小睡壹會兒,趁著這個工夫他們就開始對它進行測量,量體長、稱重量、編號,然後再給它套上壹個項圈。
研究人員通過這個項圈能夠了解到它的位置和行蹤,比如與什麽動物接觸、怎樣捕食、如何喝水等。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波比”,然後將它放回了大自然。壹年之後,“波比”再次被捕獲,它的體重到達了18.4千克,比以前的15.8千克大大增長。目前,“波比”是美洲記錄在冊的最大的豹貓。
傳統的生物遙測學要求,幾個研究人員通過接收器對事先被捕獲的動物的位置進行三角測量。而“自動無線遙感勘測系統”的條件顯然要優越許多,它在巴羅克勒納多島設置了7個永久無線塔。這些無線塔將觀測到的數據有選擇的傳送給計算機。凱斯說:“用這種方法,壹個星期收集的數據比傳統勘測方法壹年收集的還要多。”
如果研究人員想要了解被觀察動物每日的活動,它只需要檢索壹下計算機就可以了。計算機程序自動制圖,表明動物們活動的時間。
根據觀測數據,妳可以看到豹貓白天睡覺,下午6點左右睜開眼開始捕獵,壹直持續到第二天早晨。同時,該系統也在不間斷地繪制出豹貓的位置,研究人員據此可以推斷雄豹貓的活動範圍是1.4平方英裏,而雌豹貓的活動範圍
是0.6平方英裏。當兩只被觀測的動物相遇並且交流的時候,這種空間上的觀測效果非常令人興奮,有可能為科學研究帶來突破,雖然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少見。
生物學家羅蘭·凱斯與他的學生們給壹只被捕獲的豹貓戴上項圈,將之放出牢籠。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為壹只刺豚鼠戴上了項圈。接下來的步驟只有在巴羅克勒納多島這個實驗基地才可能發生:觀測器可以跟蹤到這兩只動物不規則的行動路線。豹貓不斷的繞圈,最終對刺豚鼠進行了致命的壹擊。那些被刺豚鼠埋在土裏的儲備食物,也就是很多植物的果實,有朝壹日又會長成大樹。所以這不是饑餓的豹貓對刺豚鼠的簡單殺戮,而是又壹個典型的生態環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