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這是詩仙李白雲遊到此的感慨,道出壹個地處皖南山區、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黟縣的幽靜山水風物與純樸民俗人情,西遞、宏村就坐落在這裏。黟縣地處徽文化發祥區,縣域文化具有徽文化的典型特征,包含了中華文化的儉樸禮儀、商賈文化的精明信實、山水文化的幽深恬靜,更典型的要算古徽州文化商人氣息濃厚的建築風格。作為皖南古村落典型代表,西遞、宏村早在進入世界遺產之前就已經聞名遐邇,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在“黃山歸來不看嶽”的世界名山腳下,西遞、宏村背依青山作墻,懷抱清流穿戶;成片的明清古民居靜靜頷首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墻睥睨神情中飽含著跌蕩飛揚的韻致;灰白古樸的屋壁裸露著風霜歲月斑駁的影痕,泛出古老的凝重與滄桑;美輪美奐的宗族詞堂、書院、牌坊都在無聲地展示著徽派古建築精心的設計與精湛的技藝。
西遞至今已有950多年的歷史,面積近13公頃,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壹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青石鋪地,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西遞族人原為唐朝李氏皇帝的後裔,後世代繁衍生息於此。村落原始形態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當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廳條案上,還擺著 “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在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西遞現有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祠堂三幢、牌樓壹座、古民居224幢,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被譽為“古民居建築博物館” 。
宏村始建於公元1131年,整個村落從高處看,宛若壹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月塘”稱為“牛胃”,壹條九曲十八彎的水川,被稱作“牛腸”,村西虞山溪上的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形成了“山為牛頭,樹為牛角,屋為牛身,橋為牛腳”的牛形村落。宏村現存明清古建築137幢,包括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月沼、南湖、水圳等水利工程設施。其中的承誌堂是皖南古民居中宏大、精美的代表作,門窗盡是木雕鏤空,前廳橫梁上刻著“宴官圖”,中門護樓板上的立柱雕著“漁樵耕讀”,南北財神,鬥拱上是 “三國演義”,邊門上方的“商”字圖案,全都層次豐富,形象生動,百余年後的今天依然呈金碧輝煌的氣派。據說,當年經商發家的主人造房時,僅用於木雕表層的飾金,即費去黃金百余兩。
近年來,在黃山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黟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的形勢下,黟縣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堅持"保護第壹、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在制定西遞、宏村古民居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以古民居為顯著特色的人文旅遊,探索出了壹條通過發展旅遊保護古民居建築的成功之路。在保護好環境
和資源的前提下,主導發展生態旅遊業,建成生態旅遊服務型鄉鎮,成為黟縣全局指導思想。
當地充分認識到,之所以能舉全縣之力發展旅遊業,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築的保存完好是其最大的優勢,因而加強對古村落建築、用地功能及古村落輪廓線的原始風貌保護是重中之重;嚴格控制基本建設規模,減輕景區輔助設施和商賈活動壓力,還古民居以開闊的背景空間;做好旅遊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合理規劃布局公***設施及住宅,基本建設應絕對避免幹擾景區生態功能和影響系統主體形象,充分註意保持工程設施和總體環境相協調;切實貫徹黃山市政府在市政建設領域內“護徽、改徽、建徽”的相關政策。同時出臺了壹系列保護資源環境的措施,爭取了壹批生態建設項目,實施了綠色長廊建設工程和國家公益林生態建設工程。為更好的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盡量避免人為的破壞,西遞、宏村鎮建立新區,編制新區規劃,以合理、有規劃的保護環境。目前,西遞政務新區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宏村政務新區正在籌建當中。為改善西遞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2006年底關閉了西遞轄區內的汙染企業大戶黟縣桃源建材廠。宏村汙水處理工程項目2007年初已通過專家評審,現進入擴初階段。
近十多年來,西遞、宏村旅遊發展和民居保護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兩地累計接待中外遊客近20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達2000多萬元。2007年1月西遞、宏村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當然,西遞、宏村古村落的保護也面臨不少的問題,如:如何協調民居商業化與歷史風貌和旅遊環境的關系、居民現代化電器使用與古村落和諧的矛盾、古村落排水汙染與消防隱患等等也是急待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