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習俗有:
1、臘月二十三祭竈:
祭竈,是臘月二十三這天重要的活動。竈神的職責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祭竈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竈神信仰是我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2、臘月二十四掃除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中國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天後,玉皇大帝於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移動圖片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人們在這壹天裏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六燉豬肉:
臘月二十六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裏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麽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裏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壹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5、臘月二十七趕大集:
臘月二十七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采購。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雖然也有與往日集市貿易,購缺賣余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
6、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壹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壹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7、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二十八做好了發面,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象,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在天津大家還會在這壹天到喬香閣請中國結,取喬香納福之意。
8、臘月三十守歲:
中國傳統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