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宋詩的主要特征

宋詩的主要特征

在宋代學術和宋代理學的影響之下,詩歌也具有了尚理的特征。這個特征,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似乎早有了定論。南宋著名的批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詩有詞、理、意興…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在這裏,他對宋朝人的詩歌和唐朝人的詩歌做出了比較。他說宋朝人的詩歌擅長說理而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唐人卻沒有這個毛病,所以他最推崇唐人的詩歌。

明代學者楊慎《升庵詩話》中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說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卻遠矣。"三百篇"指的是《詩經》。《詩經》作為經典,是古代詩歌創作的崇高的典範。唐人的詩歌理情比較靠近,宋人的詩歌以說理為主,所以距離三百篇的典範就遠了。這是古代文學評價的看法。

當代著名的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唐詩最主要的特征是風神情韻,而宋詩最主要的特征是筋骨思理。所謂的唐詩和宋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壹、朝代之別。唐詩和宋詩是兩個不同時代的詩歌。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宋代分為北宋、南宋時期。北宋的代表是蘇黃;南宋的代表是尤楊範陸。楊萬裏、範成大、陸遊。錢鐘書在《管錐篇》中提出了唐詩和宋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說兩種詩是不僅僅是兩個時代的區分。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壹種風格上的區別。風格指的是這兩種詩歌不同的情感內涵和藝術風貌。唐詩崇尚情韻,而宋詩崇尚筋骨思理,特別重視意理的發揮。唐詩創作風神情韻為上的詩歌,不僅僅是唐朝人能寫的,宋朝人也能寫出來。宋詩是以筋骨思理見長的詩歌,能夠在作品中體現出筋骨思理特征的,不僅僅宋朝人能寫,唐人似乎也能寫這樣的詩歌。他說唐人也有能夠寫出宋調的。開創者要從杜甫、韓愈、白居易等談起。他們的詩歌中也有壹些以議論見長的詩歌。這些詩歌就體現了壹種宋詩的特征。而宋人也有能夠寫出風神情韻見長的詩歌,舉出了張耒、趙師秀、姜夔,他們雖然是宋代人,但是他們的詩歌也呈現出唐人的特征。還有壹個重要的內涵,就是最典型的宋詩的特征是筋骨思理漸勝。

杜甫是唐人中開宋調的壹個代表者。杜甫是詩聖。他的詩歌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杜甫在自己的詩歌中比較喜歡講道理。比如說《又呈吳郎》中,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壹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既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這首詩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準備返回自己的故鄉,經過夔州時期所寫的壹首詩歌。他在詩歌中準備乘著小船,沿著長江三峽,穿過三峽到湖北,再回到河南的洛陽。但是杜甫經過夔州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已經不能再支撐旅途了,所以他準備到夔州上岸休息幾天。沒想到這壹休息就住了三年的時間,為了讓自己安頓在夔州,那麽杜甫就在那個地方買了房子。他原來那個房子的前面有壹棵高大的棗子樹。這個棗子樹每到秋天掛滿了棗子,有很多孩子到樹下打棗子。但是在眾多的孩子中間,有壹個人引起了杜甫的註意。有壹個老太太也到樹下撿棗子吃。後來杜甫了解到它非常的窮困無依無靠。才和孩子們壹起撿棗子吃的。杜甫後來轉手把房子給了她的壹個親戚。親戚比較年輕,他來了以後住在這個房子裏,看到很多孩子們來打棗子,他覺得可能比較煩。所以就在棗子樹的外面做了壹道籬笆墻。這下孩子們沒有辦法來打棗子了,而窮困的老太太只能望洋興嘆。這個消息後來讓杜甫知道了,杜甫就寫了這首詩歌勸告吳老,說那些孩子能不能打到棗子倒無所謂,但是特別是那個老婦人,如果不是窮困到了極點的話,怎麽會到這裏來打棗子吃?再說她總是到別人的房前,打棗子的時候,心裏也不踏實。所以當這個老婦人來的時候,妳應該對他好壹點。這個話就是講道理的。在吳老看來,做的籬笆墻,說不定也不是針對老婦人的。但是自己做這道墻對老婦人來說,恐怕心理上形成了壹道隔閡。頷聯和頸聯中,每壹句都用了兩個關聯詞,句中大量虛詞的使用,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來講道理。這是杜甫的《又呈吳郎》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典型的宋詩說理的特征。

再看韓愈。韓愈在《齪齪》詩中也是講道理的。講的是那些不學無術、心胸狹隘的比較猥瑣的人,與《齪齪》詩相比,韓愈具有遠大的誌向。所以在詩中齪齪當世士,所憂在饑寒。但見賤者悲,不聞貴者嘆。大賢事業異,遠抱非俗觀。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抒發了自己壹些崇高的理想。所以這首詩是壹首五言古詩,古詩在漢末《古詩十九首》時代已經取得了成就。在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阮籍,他的《詠懷八十二首》詩中,可以說是五言古詩的傑出的作品。阮籍的詠懷詩常常用象征和比興的手法,寫的非常的晦澀難懂。而韓愈的這首詩直接的議論,表現自己的壹種報國的理想。

再看白居易的《放言五首》。贈君壹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著。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須待七年期。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要想對壹件猶豫不決的事情下決斷,那麽最好的就是等待時間。所以這首詩開篇四句直接說出這樣壹個道理,下面是舉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舉出了兩個事例。西周初年時期的周公,周公當時輔佐成王的時候,他自己的兄弟有意見了,所以就放言說周公要取成王的位置而代之。但周公根本沒有這個想法。後來完全的證明周公是真正的輔佐成王的。沒有取成而王代之的想法。

王莽是壹個重臣,他表現的非常的謙恭實際上是收買人心,後來它就取漢家王室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如果王莽沒有活到取漢家王室而代之,給人留下的印象,恐怕就是壹個非常謙卑的君子。假如周公在輔佐成王的時候,初期就去世了,那麽給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他會取成王而代之。但是後來歷史證明他們都不是那樣的人。說明時間會證明壹切,也說明周公就是壹個忠臣,而王莽就是壹個奸臣。所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纂時。向使當初身便死,壹生真偽復誰知?通過周公和王莽這兩個歷史人物為例,來說明日久見人心這樣的道理。所以白居易的七首《放言詩》就是以說理為主的。

白居易還有壹首詩叫《感興二首》,詩中說,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就發揮老子的那個禍福相依的道理,同時在詩中直接說出他自己人生的觀點,表現了自己淡泊的壹種人生的情懷。

看到唐代的著名詩人杜甫、韓愈、白居易,他們在自己的詩歌中,都寫出來以說理為主的詩歌。如果說說理也是宋詩最典型的特征,那麽可以說他們就是唐人中開宋調的詩人了。

如果說說理是宋詩的主要特點,那麽宋代也出現了壹系列的詩人,他們在自己的詩篇之中也以情韻見長。首先看蘇門四學士的張耒。他的絕句《初見嵩山》。這首詩歌就是通過青山的意境的描繪,表現出自己壹種瀟灑的情韻。這首詩本身也寫得瀟灑自如情景交融。這首詩與唐詩的風神情韻非常相像。

永嘉四靈趙師秀有壹首廣為人知的詩歌《約客》。這首詩歌是寫初夏時分,和朋友約好下棋,可是由於下雨的原因,朋友沒有到來。詩人內心落寞,百無聊賴。開頭兩句運用了黃梅、雨水、青草、池塘、蛙聲等意象組合而成,壹幅非常幽靜的江南夏夜圖。在這裏我們看出來,有壹點以動寫靜的味道。非常具有形象性。後面表達壹種詩人雨夜候客不來的壹種悵惘的情緒。這首詩歌也是情景交融,而且從整個文字看也非常的圓融,形神兼備。好像出自唐人之手。這是宋人寫出豐神情韻的唐詩特征的典型的作品。

王安石是當時壹位政治家,同時是壹位大學者。他在北宋的文壇之上,詩歌散文創作也有很高的成就。我們就來看他的壹首小詩《登飛來峰》。這首詩歌開篇說自己登上了飛來峰上的千尋塔,聽說登上這座高塔在半夜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太陽的升起。實際上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登高可以望遠。登上高山,有壹個非必要做的活動,就是看日出。比如說去泰山看日出,到黃山的頂上站的高才能看的遠。但是這首詩主要說的是後面的意思,直接就把這個道理說出來。說我們站在高高的山上,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登飛來峰》的說理體現了典型的宋詩的特征。

再看理學家程顥,他寫了許多詩。《秋日偶成》中,秋天的時候很有閑情雅致,到外面去秋遊。但是這首詩不是表現秋天秋遊的情感的,主要是來發揮儒家的意理。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這是我們中國哲學中認識論的壹個最基本的看法。講正確的認識外在事物必須有壹種清凈的心靈去觀照這個世界。同時,受中國儒學的思想的影響,說那個本體的道無處不在。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氣,的區別。最後又發揮了孟子那種大丈夫的思想,主要是發揮儒學傳統,儒學的那種抽象的道理。程顥是著名的理學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寫這首詩的時候難免受到儒學思想的影響以說理為主。

再看蘇東坡寫的《題西林壁》中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已經成為格言了,告訴我們看到壹個事物的時候,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它。因為如果認識壹個事物,只從壹個角度的話,應該是壹個片面的認識。告訴我們壹個道理說,認識壹個事物,如果僅僅在它的內部轉圈子,肯定還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們有時候要跳出來,保持壹定的距離,才能夠看到事物的全貌。所以《題西林壁》也是壹首說理詩。但是,它結合壹定的形象,所以也具有形象性的。

陳師道,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絕句四首》也是講道理的,文字比較淺易。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這首詩前面兩句講了兩個不同的經驗,說我們都喜歡讀書,但是心情沈重的時候讀書就讀不下去。而心情比較高興的時候,讀書效率就能大大提高。特別是讀到壹篇喜歡的文章,或者是妳願意讀的書,很快就讀完了。但是內心不免有些許的落寞,感覺意猶未盡。那麽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也很多,《論語》中開篇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妳有好朋友多好,好長時間沒有見到,多麽希望朋友到身邊來。但是他因為有別的什麽原因沒有到來,妳會感到很遺憾。通過這兩件事,陳師道就總結出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他是說壹個人的壹生在有生之年,每次比較歡快的事情不是太多的,這又是講了壹個道理。陳師道這首詩是壹首典型的宋詩。

以朱熹為例,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從詩歌的創作來說,這首《春日》是他的代表作。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壹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首詩是寫朱熹在這個美好的春天到泗水邊去遊玩,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泗水在南宋的時候已經被侵占。所以這裏講的只是壹個寓象,比喻儒家的學派孔門。"尋芳"指的是探尋儒家的主要思想。"東風"指的是儒家的教化。"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春",指的是以孔夫子為代表的那個儒家思想的核心仁。這首詩就是把哲理融化在形象之中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講道理。因此後代學者金履祥在《濂洛風雅》中說,喻學問博彩極廣,而壹心會晤之後,***是壹個道理,所謂壹以貫之也。想到朱熹的《春日》詩,我們很容易想到另外的兩首,《觀書有感二首》絕句。

第壹首詩是寫春日中看到了壹塊非常明凈的池塘,藍天、白雲映照在池塘的水中。詩人問為什麽池塘的水如此清澈?是因為它源源不斷的有活水進來。第二首詩是講在春水中擊船。本來在河面上行進的時候,小船比較難行,但是後來突然春水漲起來了,所以比較難行的小船在大水浮力的作用下,飄起來自由自在,非常順暢。因此這兩首詩,他的題目叫《觀書有感》可以看出來,兩首詩並非真的在寫實景。其實是表達自己讀書時候的壹個感想。前人就有過分析這兩首詩,實際上是指以自然的意象比喻學書時的壹種體會。

朱熹自己曾經以第壹首詩與年輕的學者所說,蓋借物以名道。借物體來說明道理。金履祥在《濂洛風雅》中,引用朱熹三傳弟子王柏的話來說明道理,前首言日新之功,後首言為到之效。"日新"這兩個字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了,茍日新,日日新。每天都應該有新東西,就像池塘壹樣,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進來,才能保持那麽清澈,才能映照出天上的藍天、白雲。所以每天獲得新東西,新知識,是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讀書做學問,每天都要日積月累。在平常看來,好像沒有獲得很多。但是我們持之以恒,積累到壹定的時候,日積月累就會發生壹種質變,會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

從以上這些詩人,我們可以看到宋代詩歌主要的壹個特征就是說理。

  • 上一篇:臘汁肉夾饃只是陜西人民對饃的基本操作,那還有什麽其它的饃?
  • 下一篇:節氣的名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