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詞賞析

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詞賞析

#能力訓練# 導語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也稱端五,端陽。下面是 考 網分享的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詞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壹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賞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賞析

 這首詞主要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全詞采用對偶句式,從中能依稀看到壹直盡職盡忠地陪伴在詞人左右的侍妾朝雲的影子。

 上片,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於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於朝雲來說,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雲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雲浴處,余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下片,寫詞人偕朝雲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壹,“彩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系臂”。它辟邪驅鬼,使朝雲“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雲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雲“雲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壹千年”,願靈驗得到應證。真是壹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二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賞析: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宋代: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沈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賞析

 詩的開頭四句,直敘作者乘坐小轎任性而適,遇到勝景便遊覽壹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開筵,筵席上都是素凈之物,以見其是在寺中遊覽,四句詩緊扣題目中的遍遊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轉筆描繪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細雨,時作時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麗,四面環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見天日。草木郁郁蔥蔥,自生自長,蒼然壹片。蘇軾本人對此四句詩很欣賞,自謂“非至吳越,不見此景”(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這四句詩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點。

 當詩人登上湖州飛英寺中的飛英塔時,放眼觀看大千世界,筆鋒陡轉,又是壹番境界:詩人進壹步描繪了闊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二句,寫景很有氣魄,既寫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傳神地描繪出浮天無岸,煙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詩與“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寫景的佳句。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東坡渡江,至儀真,和《遊蔣山詩》,寄金陵守王勝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讀之,至“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乃撫幾曰:‘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這就可見王安石對“峰多”兩句是如何贊賞了。但這兩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現在《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的寫景名句中。“盆山不見日”與“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澤浮雲天”比起“江遠欲浮天”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壹個大手筆,寫詩要能放能收。蘇軾這首詩,在達到高峰之後,他先插入兩句議論,以作收束的過渡,對眼前所見的自然美景,發表了評論,說他既欣賞太湖的那種吐吸江湖、無所不容的深沈大度,又喜愛登高眺遠,景象開闊的曠蕩。緊接此二句,便以天晚當歸作收,卻又帶出“墟落生晚煙”的晚景來,寫景又出壹層。最後四句,又寫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實則不然。與道人同對孤燈於古佛、同參夜禪的描寫,正是這壹日遊的壹部分。

 這首紀遊詩,作者在寫景上沒有固定的觀察點,而是用中國傳統畫的散點透視之法,不斷轉換觀察點,因此所攝取的景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體現出“遇勝輒流連”的漫遊特點,詩人的壹日遊,是按時間順序而寫,顯得很自然,但又時見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寫景佳句,便是奇崛之處,故能錯落有致,平中見奇。

三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賞析:南歌子·遊賞

宋代: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菇黍連昌歜,瓊彜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賞析

 上闋以十三樓為主線,寫詞人歡飲和遊人玩樂。起首“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寫景狀事,將樓邊景物與遊人之宴飲融為壹體,極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寫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飲之歡樂。“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繼續渲染盛況。作者寫只要遊人壹登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遊覽揚州竹西亭的唐人,雖未直接描寫十三樓,其壯麗景觀卻呼之欲出。

 下闋以“歌聲”為主線,繼續寫遊樂“菇黍連昌歇,瓊彜倒玉舟”寫宴飲的酒食,襯托宴席的歡樂氛圍,寫遊人盡興之趣,隱含在湖光山色裏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誰家水調唱歌頭”,寫在宴會上聽人唱《水調歌頭》曲。這歌聲極其悠揚,“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在湖泊山巒之間繚繞不絕,就連傍晚的雲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聲吸引了壹樣。

 “眉峰與山”、“眼波與水”互為依托、交相輝映,成就了“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絕妙境界,富有詩情畫意。該詞中比喻、擬人、對比之手法處處皆在,卻化於無形,全詞通暢絕妙、渾然天成。

 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壹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壹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四蘇軾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賞析: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宋代:蘇軾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賞析

 上片,寫黃州端午節壹派清新升平氣象。“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描繪宜人的美景。壹“銀”,壹“朱”,壹“麹塵”,壹“圓”,壹“綠”,壹“新荷”,組綴成五月百色爭妍的風景圖,頗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塵波。紅簇交枝杏,春含卷葉荷”(白居易《春江閑步贈張山人》)的神韻。“蘭條薦浴,菖花釀酒”,筆鋒壹轉,由寫大自然進入到寫民俗生活:綠蘭枝浸水而浴,綠菖蒲釀酒而飲。整個生活,沈浸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中,身心愉快。最後壹句為點睛之筆,將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為“天氣尚清和”,世界上壹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寫蘇軾與徐君猷壹起歡度端午節日。“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開頭三句,承上啟下,將酬節“沈醉”,伴之以“歌”,將歡欣諧趣的兩位官員描繪得十分傳神。“好將”二字,起到貫連上片與下片的主脈作用。“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是蘇軾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後真言:太守治州有方,無人犯罪,遺愛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稱之為“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清泰政治。這正是蘇軾借題抒發愛民思想的用意。自然,這次端午酬節超過正常性的遊宴就沒有什麽可吝惜的了。字裏行間滲透蘇軾與徐君猷誌同道合的情誼與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詞,名為寫端午酬節風俗,欣賞五月自然風光,實是借題發揮,歌頌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樂的功績,表露蘇軾自己的忠君愛國憂民的願望。上片結尾處“天氣尚清和”,收而未盡,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將沈醉酬佳節”的過片句,由詠景而轉向寫人,起了承遞作用,景情融合。

  • 上一篇:美容美體的好處
  • 下一篇:融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