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苗文的苗文的社會功能

苗文的苗文的社會功能

苗文創制後,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功能,其作用主要表現在: 壹方面,苗文推行後,用苗文向群眾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了苗族群眾的政治思想水平。使群眾更多地懂得了法律法規,用國家法律來保護自已、保護社會。

另壹方面,苗文推行後,使群眾體驗到了各民族間的平等氣氛,提高了苗族群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安定。貴州省各級政府主要行文以漢文為主,自治州及各縣較為重視牌匾的苗文、漢文並用。

80年代初臺江縣通過人大決議的形式使全縣都掛上了苗、漢兩種文字的牌匾,在壹定形式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司法方面,苗文也在起著很大作用。劍河縣苗族姑娘姜通雲15歲就被作為還娘頭嫁到舅舅家當媳婦,她通過進苗文班學習逐步懂得了國家的憲法、法律,用苗文給法院寫了要求離婚的訴狀。法院依法審理,使她解除了這樁不合法的婚姻。這些都是苗文推行後出現的新鮮事物。 苗族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醫學、建築等各個方面。由於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傳承僅靠口傳心記,年長月久有些不免失真或失傳。苗文創立並推行後,這些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迅速傳播。許多專家、幹部和群眾用苗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文學資料和古籍資料,並已有壹部分編印成冊出版,如《張秀眉歌》、《苗族酒歌》、《情歌》、《開親歌》、《嘎百福歌》、《苗族古歌》等苗文書籍。黃平、施秉、凱裏、麻江等縣(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也分別出版了《理詞》、《豆紐》、《十路酒歌》、《十二路苗族大歌》、《神詞》、《施秉民族文學集》、《苗族理詞》等苗文書籍,大大豐富了苗族群眾的文化生活。這對於繼承和傳播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有關專家研究苗族的歷史和風土人情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苗文的創制,對優秀的科學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醫藥衛生方面,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用苗文收集苗族藥物資料近1,000種之多,豐富了苗族醫藥學的寶庫。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種多樣,壹些學會民族文字的苗族群眾,通過舉行民歌比賽,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舉辦多種形式的苗族語文學用比賽等活動,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用苗族文字來寫對聯、寫書信、記事、挖掘整理民間文學、古籍資料等等。 苗文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實行雙語文教學能加快漢語文及其他各學科的教學進度以及農村掃盲兩個方面。民族語文進入學校開展雙語文教學,大大促進了學校學生三率的提高,在以母語苗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的苗族地區,兒童在入學前大都不通漢語,甚至很少聽到別人說漢語,壹入學就要學習漢語漢文,由於沒有語言基礎,很難消化吸收,學生往往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提高很慢,從而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的提高。開展漢語文教學後,通過對比教學,學生利用苗族文字給漢字註音釋意,幫助理解,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水平和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就能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雷山縣第二中學苗族學生占90%左右,他們借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成績顯著。1985年,該校文遠榮老師借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的班,參加全縣英語統考,人均考試分數居全縣第壹名,及格率居全縣平行班級第三名。1986年,該校文明美老師借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的班,學期考試有21名苗族學生英語考分達80分至100分。其中得100分的三名學生全是苗族。

另壹方面功能是,利用民族文字掃盲效果顯著。貴州農村文化落後,苗族地區農村文化更是落後。黨和政府也歷來重視民族地區農村的掃盲教育工作,但由於語言障礙,單純用漢語文掃盲效果不大,即便脫了盲,也往往因為語言文字使用的社會環境所限而不能鞏固,復盲速度快。利用民族文字進行掃盲,因為苗文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易寫、易記、易認,群眾學得快、記得住、效果好。人們借助於本民族文字,加快學習漢語拼音字母,進而用漢語拼音字母給漢文方塊字註音,又加快學習漢文方塊字的速度。松桃苗族自治縣用漢、苗兩種文字進行雙語文教學,進度快,效果卓著,七年掃盲149,000人,文盲率下降到9%,榮獲國際閱讀協會《國際掃盲榮譽獎》,成為我們國家第五個獲得這項榮譽獎的先進縣。 許多少數民族群眾由於沒有文化、看不懂漢文科普讀物,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較緩慢。在推廣民族文字的地區,群眾通過學習民族文字科普讀物,掌握了諸如雜交水稻的栽種技術、牲畜家禽的飼養技術、果樹的科學栽培等實用技術後,普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黔東南、黔南等地州、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在扶貧工作中,組織人力用苗文翻譯編寫了《養雞》、《養兔》、《農藥》等科普讀物提供給農民,通過科技知識的傳播幫助農民發展生產。

1988年,三穗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在該縣寨頭鄉發展柑桔生產時,也用苗文翻譯柑桔栽培與管理技術資料送到苗族群眾手中。還辦了壹期柑桔技術培訓班,讓群眾對照苗文書本學習到栽培和管理技術。當年,該鄉就建立柑桔基地124畝,超計劃的24%,栽種的柑桔11,680株。成活率達98%。現僅此壹項每年產值達20萬元以上。 (l)報紙刊物:1985年1月,貴州省第壹家《苗文侗文報》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版發行,第二年《貴州民族報》也在貴陽創刊。在這期間,許多縣也創辦了自已的報紙和刊物,如臺江縣的《臺江苗文報》、黃平縣的《飛雲崖》、麻江縣的《貴人峰》、丹寨的《龍泉山》、雷山縣的《雷公山》、施秉縣的《舞陽河畔》、《苗族文化》等。黃平舊州、谷隴等鄉、鎮的苗文愛好者也自發創辦了《舞陽河》、《清水江畔》等苗文油印刊物。另外,貴州民院民語系、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也辦有自已的苗文刊物,貴州省文聯的《南風》也有苗文專欄。這些報刊的創辦發行,對於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對群眾掌握科技文化知識、繼承苗族優秀文化都起到積極作用。

(2)廣播、電影、電視:1986年4月,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出版廳、貴州省人民廣播電臺決定在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的文藝廣播節目中,開辟《民族文工隊》專欄文藝節目,每周播壹次,每次30分鐘。1987年8月,貴州人民廣播電臺舉辦《民族之音》苗語廣播節目,每周壹次,每次15分鐘。這壹時期,許多縣也開展了苗語廣播。而且有壹定規模。如黃平縣廣播站1987年創辦的《苗語廣播新聞》,利用趕場天和星期天的早、中、晚時間播出有關農村的政策和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本地新聞。1990年改為《民族之聲》後,利用調頻廣播播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從開始到1994年底,該縣苗語廣播已播出480小時,播出稿件9,000余篇。電影方面:80年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電影公司塗磁錄音站配備了苗語配音演員,積極譯制苗語影片,從1981年7月到1991年8月的10年時間裏,譯制的故事片有158部,科教片有41部。這些媒體以苗文形式出現,深受廣大苗族同胞的歡迎,對於苗族地區的社會教育效果非常好,群眾可以從中了解國家大事,獲取經濟信息,欣賞民族藝術等。

  • 上一篇:花圈詳細資料大全
  • 下一篇:郵資機戳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