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裏,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裏。在院子裏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壹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麽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故事。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壹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壹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壹個微波爐,或者壹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壹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裏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裏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壹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壹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壹些新教的
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裏壹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壹場。第壹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壹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裏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墻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致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彩喧囂壹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麽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壹切精確到分鐘。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壹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裏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麽,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壹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鐘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壹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臺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妳這裏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準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鐘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壹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鐘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準時送到。壹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鐘。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壹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壹排,這是規矩。邊廳裏問了什麽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麽,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壹位年輕女士,前臺左邊還有壹位同來的書記員。
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裏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托看壹遍電影《四個婚禮壹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壹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壹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壹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麽多英國人面前念壹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壹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壹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壹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誌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註地看著主席臺,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象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壹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壹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壹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壹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裏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壹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裏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準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壹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壹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賀卡。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壹個亮點是切結婚蛋糕。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同切下第壹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壹家人坐在壹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壹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余味,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