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是潮汕的壹種地方傳統民間舞蹈。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壹,流行於廣東的汕頭、揭陽、潮州、汕尾以及中國香港和泰國等地。潮汕地區英歌舞集戲劇、舞蹈、武術於壹體。英歌舞作為壹種民間藝術,其產生、發展、演變過程較少文字記載,有籍可考的歷史不過四五百年,其源頭有許多不同版本。主要說法是由古代祭祀儀式儺舞進化而來。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壹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舞後還有歌舞小戲,稱“英歌後棚” 。英歌舞屬漢族廣場情緒舞蹈,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揭陽市普寧市、惠來縣, 汕尾市陸豐市?,潮州市潮安區,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區。根據民間藝人的口耳輩傳和壹些佐證資料的介紹,潮陽英歌源溯(明)朝時期。
英歌舞表演特點:
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其隊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並驅、粉蝶采花、孔雀開屏等***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等。
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潮陽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壹爐,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在農村,英歌被群眾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驅邪的魔力。壹般參加英歌隊者都應是年輕力壯、英武瀟灑的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