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領頭拿蛇是對傳統文化的表達。
在潮汕英歌舞中,領頭舞者手持蛇,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表達和傳承,也是對這種吉祥象征的呈現。在潮汕英歌舞中,領頭舞者手持壹條蛇進行表演,蛇被視為神秘、祥瑞的象征。根據傳統信仰,蛇是壹種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動物,被視為能夠驅邪祛病、招財納福的吉祥物。
在潮汕地區,蛇被視為重要的祭祀對象之壹,也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潮汕地區的英歌舞是壹種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通常是在農歷新年等傳統節日或慶祝活動中表演。
這種流行於廣東汕頭、揭陽、潮州、汕尾等潮汕地區的傳統藝術,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其“又老又潮”,被不少網友稱為“民間街舞”“中華戰舞”在有人感慨“年味變淡”的當下,英歌舞正頑強地展現出傳統文化的另壹種生命力。
英歌舞歷史由來介紹:
英歌舞作為壹種民間藝術,其產生、發展、演變過程較少文字記載,有籍可考的歷史不過四五百年,其源頭有許多不同版本。主要說法是由古代祭祀儀式儺舞進化而來。大部分研究者傾向於認為,英歌舞並無單壹起源,這些來由都可能是其在漫長歷史中變化發展的壹部分。
以潮陽英歌為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開資料顯示,當地英歌是漢族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的延續。英歌舞的由來還有另外的說法,壹種是“及時雨說”,“及時雨說”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陶庵夢憶》這本書中“及時雨”壹節就有這樣的說法。
這壹節裏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面。張岱認為,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及時雨”。還有另壹種是“秧歌說”。“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脫胎來的。因為英歌與“秧歌”在潮州話裏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