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常見的肢體語言 to hold one's head high 昂首挺胸(表示趾高氣揚) to shake one's fist 揮動拳頭(表 *** 脅) to shake one's head搖頭(表示不知道) to show a V sign 這壹手勢是祝願勝利或慶祝勝利之意。
to wink at a person 向某人眨眼睛 to shrug one's shoulders 聳聳肩膀(表示冷淡或懷疑) to make a face 面部露出厭惡的表情 to keep(or have) one's fingers crossed 把中指疊在食指上交叉著,作十字狀。這是暗中希望上帝保佑自己正在做的事成功。
to crook a finger 朝某人彎曲食指,是招人過來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英美人用大拇指(thumb)做出許多不同的表示。
2.我要說英語國家的常識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之壹。
據1986年統計,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近四億,差不多每十個人中就有壹個人講英語。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人都講英語。
另外,世界上還有2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使用,***計約有八億人。也就是說,世界上差不多每五個人中就有壹個人在壹定程度上懂英語。
從使用的範圍來看,全世界70%以上的郵件是用英文書寫或用英文寫地址的,在全世界的廣播節目中,60%是用英語進行的。世界上的科技資料,大部分是用英語發表的。
絕大部分的國際會議以英語為第壹通用語言。英語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壹。
總之,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貿易、交通運輸等領域,通常以英語為交流工具。可見,英語是掌握未來的壹把鑰匙,小朋友們要好好學習英語,為開創21世紀打下良好的基礎。
3.英語文化知識具體指什麽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 內容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範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壹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壹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
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妳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
其寓意為:當妳遇到挫折,並不壹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註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註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壹、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壹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壹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
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叠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壹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
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壹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妳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壹符號系統的民族。
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
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
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
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
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
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裏霧裏,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壹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貍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
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
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
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
4.想搜集壹些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第壹: 英語國家的主要節日及節日習俗禮儀和文化背景:Easter(復活節):復活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間。
公***假期從星期五壹直到復活節後的星期壹,這時候又有特別的宗教活動,孩子們會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復活節當天,城鎮有復活節 *** 。
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會訪問壹座不同的大教堂,送當地居民壹些金錢,被稱為濯足節救濟金,作為象征性的禮物。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愚人節也稱萬愚節,英文為April Fool"s Day。
是西方也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四月壹日。每年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制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 *** 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
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現在,人們在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歡樂為目的。
Mother's Day(母親節):母親節是壹個感謝母親的節日。在美國、加拿大和壹些其他國家,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就是母親節。
在其他壹些國家的日期並不壹樣。母親們在這壹天通常會收到禮物。
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節日起源於古希臘。
在這壹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其後17世紀中葉,節日流傳到英國。
在這壹天裏,出門在外的年青人會返家,送給母親壹些小禮物。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壹直陪伴在母親身邊。
安娜·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她提出應設立壹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做出奉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申請將母親節成為壹個法定節日。
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
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征。 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在感恩節這壹天,成千上萬的人們不管多忙 ,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多年不見的兒女會趕回家中看望他們的父母,遠在她鄉的人 也會去自己的好友家過感恩節。
今天, 在世界各國,人們都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慶祝感恩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感恩節的由來 ,但是這已經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利用感恩節這個機會,向妳可親可愛的人表示妳的愛 ,向身妳養妳的人示謝,向妳的朋友致敬。 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食品。
火雞就像是中國人的中秋節的月餅,每家每戶在感恩 節都要吃火雞。人們通常是把火雞肚子裏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只烘烤, 在用刀切成薄片。
感恩節的另外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果醬等。 Christmas Day(聖誕節):英國的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家庭節日。
12月25日和26日兩天是國家法定節日。在聖誕節這天,家庭聚會並吃傳統的聖誕午餐或晚餐。
人們要交換禮物,若與壹家英國人今天壹起,他們希望妳能加入他們的活動。若聖誕節這天沒有公***交通,在12月26日節禮日這天,交通也受到限制,因為是宗教節日,教堂有特殊的活動,每個人無論如何都要去教堂。
第二:英語國家的禮儀常識 為什麽打招呼? 在歐美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認識。打招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跟妳有進壹步的交往,只是壹種生活禮儀形式。
其實不論任何人,面對有人微笑打招呼,都會受到感染,像是見到陽光心情跟著好起來壹樣,很自然會打招呼響應。因此,在西方國家旅遊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哈啰,別露出壹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禮的。
怎樣打招呼? 對方跟妳說「How do you do ?」就是「妳好」的意思,不用按著課本教的說「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這是妳的好朋友,或是妳有比較多的時間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樣回答說「How do you do ?」就夠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聽,至少微笑點個頭。
有時候他們會說「Hello !」,其實相當於我們的「嗨」,這是同輩或好友之間的應對方式,不適合用在對長輩或地位比較高的人。另外,他們也會問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樣問候就可以了。
怎樣吃飯? 中國人吃飯比較隨興,很可能聊到開心處,就大聲說笑,或是把餐廳當作自己家壹樣讓小孩子跑來跑去,這在西方國家是相當不得體的喔!尤其如果我們是吃西式餐廳,而不是在中國餐廳,壹定要註意餐桌禮節。餐巾應該要鋪放在腿上,不是別在領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來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時候,倒沒有禁忌不可以拿著叉子講話,因為在外國,放下餐具表示妳已經吃完,準備請服務生來收走了。
當然啦,如果要比手畫腳的時候例外,畢竟拿著刀叉揮舞還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時候安靜是基本的禮貌,像是喝湯、嚼食物都不應該出聲音,打嗝的聲音尤其會惹人白眼,。
5.英語文化知識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內容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範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在美國有這樣壹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壹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
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妳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
其寓意為:當妳遇到挫折,並不壹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註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註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壹、語言和文化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壹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壹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
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叠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壹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
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壹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妳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壹符號系統的民族。
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
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
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
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
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
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裏霧裏,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壹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貍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
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
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
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