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場註資,讓格力和高瓴上了同壹條船。張磊的價投邏輯讓他選擇格力,那麽在厚樸和高瓴的角逐當中,格力電器又如何確認高瓴資本就是自己的“最佳拍檔”?
高瓴VS厚樸 最後的較量
張磊舍美的而取格力,決心之大,讓步之多,讓大家看到張磊的決心和高瓴資本的實力。相應地,格力又為什麽選擇高瓴資本?是什麽促成了這段“姻緣”的“雙向奔赴”?
這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格力進行混改,最後卻不是有國資混改經驗的厚樸入選,反而是市場化屬性濃厚的高瓴資本拔得頭籌。
時間節點再拉回到2019年,這時高瓴跟厚樸的角逐已近尾聲,在此前,不少人看好厚樸投資,結果卻出人意料。為何?
三林以為,厚樸確實成立更早,也有國企混改的經驗,但面對格力這樣急需轉型的傳統企業,厚樸優勢並不明顯。相比之下,高瓴資本吃到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在新 科技 的方向把握上更具前瞻性,無論是投資騰訊、京東、藍月亮還是經典的百麗私有化案例,高瓴優勢十足。而這種互聯網基因,恰恰是很多傳統企業可望卻不能及的轉型之道。
經歷了對外開放的大潮,又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家電行業如何求新求變,以適應當前趨勢及未來發展,是擺在巨頭們面前的難題,也是格力壹直被詬病的地方。從1991年成立到現在,格力為轉型進行的 探索 不可謂不多。
早前為了保障供應商利益,格力弱化了線上渠道;後來電商成為趨勢,尤其友商奧克斯借電商實現銷售業績逆襲的情勢下,格力也在2019年成立專做電商業務的子公司,努力尋求線下和線上渠道之間的平衡;面對空調行業集中度下降和日益下滑的業績,格力又想從芯片業務入手提升毛利率、拉動營收;再到後來,轉型做高端裝備、模具制造、再生資源基地......
面對質疑,格力壹直在 探索 ,可惜處處受阻。
產業鏈的升級和完善對於大型企業來說並非易事,格力也不例外。然而,高瓴資本的入駐似乎能帶來新的可能性。眾所周知,張磊極擅長輕量玩法,在國內消費類、移動互聯網和醫療領域動作頻頻,幾乎投遍半個互聯網圈。
今年6月,高瓴資本又開展了罕見路演,針對 科技 賽道成立專項基金,參與門檻為1億元。在路演中,高瓴資本曝光了三個投資策略以及四條投資賽道,對於新 科技 的偏愛毫不掩飾。再往前看,3月份張磊斥資340億元並購飛利浦家電,壹時成為投行要聞,不少人猜測張磊希望利用飛利浦在國際市場的資源和渠道優勢,解決格力的國際化難題,讓兩個同樣優秀的企業相互賦能,實現資源互補。
自帶互聯網屬性是高瓴資本的優勢,因此,格力選擇高瓴無可厚非。此外,高瓴資本在供應鏈端的深度積累和巨大優勢,可能是另壹個原因。以百麗私有化為例,百麗作為渠道供應鏈成熟的老牌零售企業,跟高瓴優勢互補後創造出更多動能,這壹點在百麗旗下品牌滔搏運動上市能說明壹二,高瓴曾幫助百麗打造了壹套行之有效的C2M模式(消費者工廠模式)。
格力同樣正在積極 探索 新零售模式,而張磊在消費品領域十多年的研究實打實地擺在那,格力能從高瓴資本得到更多資本以外的收獲,如渠道端數字化轉型經驗等等。綜合以上種種原因,高瓴資本看起來更有優勢,不同於厚樸的投機意味,後者看起來更“實用”。
除了高瓴能帶給格力的資源和活力,董明珠能同意這樣壹樁買賣,恐怕部分也在於高瓴資本和張磊本人在資本圈的口碑及影響力,或者換句話說,張磊本人的投資風格合了董姐的胃口。
張磊曾在壹則采訪中表示:“高瓴壹直堅持長期投資理念,也即和創造長期價值的企業家相互認同。同時高瓴把企業家放在C位,不會做影響管理層穩定的事情,那樣對企業也是不利的”。這壹點跟董明珠的訴求十分吻合,後者並不願意資本的入駐讓管理層失去話語權。
董明珠有抱負。
對於董明珠這樣壹輩子心血灑在格力的企業家來說,格力的發展已然成為生活的焦點,是她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是她爭強好勝的戰鬥場所。無論是否為名為利,能讓格力走的更遠更好必然是董的重要目標,鞠躬盡瘁多年,格力要是滑坡,董明珠恐怕第壹個不答應。誰願意幾十年的心血付之壹炬,晚年聲名狼藉呢?
市場對於強硬的女性掌舵人總少不了偏見。
董明珠想讓格力恢復往日輝煌、成為中國制造的名片,這壹點毋庸置疑。至於外界風雲(如前段時間外界揣度,格力的股權激勵是董明珠為套現離場鋪路;也有人揣測百麗私有化就是格力未來的路,董大姐跟格力深度捆綁,格力姓董是早晚的事情...),種種帶有猜測意味的論調聽起來並不十分可信,至少從2005年美國開利集團開出8千萬年薪給董明珠,想以此作為收購格力的籌碼卻被拒絕來看,董明珠對格力是認真的。
當前市場反應下的格力穩定性並不如以前,業務難以支撐起未來長期的資本故事,半導體和造車的轉型之路也走得不夠順暢,在這樣壹個“危險時期”,格力格外需要信心。機構的進駐就像壹針強心劑,提振了市場對格力的信心。2019年,格力股價短暫上漲80%。這是否意味著張磊帶來的資源、對提振股價的作用,成為其獲得董明珠認可的重要原因。
多重因素之下,張磊帶著高瓴資本近400億元的投資進入格力。這壹經典國企混改案例、資本史上濃墨重彩的壹筆,又能帶來怎樣的收益?
格力此次變革是壹件三方受益的事情。除了上述格力能夠獲取的好處,對於高瓴和國有資本來說,這也不是件賠本的買賣。
格力這次混改之所以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混改”,源於國資的放手。這樣的放手並不容易,畢竟格力作為珠海的名片,每年從分紅到納稅都是大戶。然而市場化機制下,不放手又很難給格力更多助力。
如今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引入 社會 資本才能提升企業活力、幫助格力這個空調龍頭企業走得更遠,源源不斷地創造 社會 效益。從這壹點來看,放手是為了成就,這也是為什麽格力這次混改被稱為國有資產轉型的成功案例。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經進入下半場,這場改革釋放出壹個信號:中國正在形成自己的現代企業制度。這個制度更加看重市場活力,著力擺脫以往企業發展的沈屙積弊。換句話講,舊的模式很難再走得通,國企也好、私企也好,不變就沒法在這個變革的時代生存。改革開放43年後,現代經濟要靠現代化的企業來支撐,從當前的重要戰略時間窗口來看,格力求新求變既是必然也是必須。
對高瓴來說,入局格力同樣劃算。在當前,中國將碳中和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傳統制造業只有轉型才能占據市場主動權。高瓴的三個主要投資領域——消費服務、醫療大 健康 、硬 科技 大多符合這個趨勢。
格力已經站在轉型的路口,且已經進行了諸多 探索 。
“研究的壹個重要方向就是看行業格局,格局決定結局。”張磊在早期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作為中國制造業的壹張名片,是我們要長期支持的。”
可見政策利好之下,“舍得孩子才能套的著狼”。不僅是政策利好,格力本身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如供應鏈、管理、售後等等。格力的既有優勢加上高瓴在零售業的多年深耕,兩者很有可能創造出1+1>2的效果。
最近在線教育虛火已降,讓我們看到國計民生和資本的強掛鉤。教育如此,家電行業亦是如此,企業的 社會 責任始終要擺在第壹位,這也是為什麽大型企業都會做自己的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 社會 責任)
在線教育涼了,不少機構轉而向素質教育、課後托管、職業教育等方向轉型。那麽對於家電行業來說,傳統家電企業應該如何轉型才能避免淘汰?或者換個問題,格力要從何處轉變?
中國制造是壹張好牌。這張牌能夠打得多好,看華為就知道。
當前全球化受阻,不少中國企業面臨圍追堵截,大眾對於國貨的認可和期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本該是格力的機遇,但格力面臨的問題委實不少,無論是被詬病的多元化,還是和董明珠個人IP強關聯的營銷方式,亦或是供應商體系、海外市場增長緩慢,這些都需要解決。方向的糾偏和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但有些時機壹旦錯過就很難再有。
高瓴資本的入駐給了格力緩沖時間和更多資源,不過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如何利用好張磊手頭的資源,格力似乎還沒摸準方向。
8月16日,格力盤中價跌至46.17元,與 歷史 最低僅相差壹分。從走勢來看,最近壹年多,股價硬生生從最高時期的70元壹路下跌至如今的47元,跌幅近30%。
格力感冒了。張磊當然精明,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但股民們卻不壹定買賬,格力不能再“等”了。
時間緊張,局勢艱難,不過三林以為格力還有機會。雖然被人詬病之處不少,卻少有人懷疑格力的品牌力。格力對於消費者的培育或者說品牌營銷做得相當成功,品牌認知強勢且清晰,幾乎少有人懷疑格力空調的品質。格力前20年積累了足夠的消費者信任,這筆隱形信任財富就是格力的重要籌碼。
空調並不像黑電、廚電是強地產周期行業,以家用空調為例,壹戶家庭可以每個房間都配置壹臺。除了家庭,商場、寫字樓、會館、酒店、車載空調、工業場所等地方都需要空調,空調行業遠未到天花板。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空調行業也會向陽伸展。
格力還有機會,不過就像先前所說,時機很重要。美的已經在挑戰格力空調行業老大的位置,董明珠能否帶領管理層快速且有節奏地進行改革,將以往問題壹壹擺正、逐個突破,這是格力面對美的、海爾及其他壹眾品牌狙擊下的關鍵點。
要想抓住政策利好,從珠海的名片變成中國的名片,格力還有壹場硬仗。
企業的發展總是歷經坎坷,有人質疑中國鮮有為外人所熟知的百年企業,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歷經上世紀戰火後能存活下來的企業著實不多。好在時代給予了中國更多機遇,當前5G互聯網時代,中國正在奮起追趕,以彌補過去的差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這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誰說中國沒有百年企業,沒有中國智造,未來,必然是中國和中國企業大放異彩的時代。三林願意相信格力這家中國制造的代表企業會有光明未來,但如果時間太久,恐怕資本市場耐心有限。